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地市简讯

大山深处身残志坚“养牛汉”的致富梦

2018-03-2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黄庆松 报道:“下一步,我想在村里成立一个养牛合作社,让村民一起参与进来,自己还能干就要干,不想不劳而获,直到干不动为止。此外,想让村民积极入股参与分红,最终带动全村七八十户人家走出脱贫。”3月20日,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身残志坚的养牛汉王昭权向记者介绍说。

  20日,记者一行来到王昭权家时,几只喜鹊在枝头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唱着动听的歌谣。

  今年47岁的王昭权,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人。从2012年开始养牛至今,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硬汉王昭权咬牙撑了下来。但王昭权身体残疾却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靠着一股倔劲搞肉牛养殖脱贫致富,成为村里村外受人敬重的汉子,成为了印江县脱贫攻坚战中最为励志的典型。

  看见王昭权时,他正给牛准备草料。左脚依偎右脚,呈半蹲姿势,左手稳着撮箕,右手撒玉米面,搅拌之后,装好草料,将草料扛在肩上,一瘸一拐的驼着草料向圈舍走去,这一切麻利而自然。

  此外,只见他一双手比别人的更加粗壮,满是老茧,大手与瘦小的身躯极不匹配,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留下时间的烙印,身体残疾,但却精神饱满。

  “可能是身体残疾的原因,他从小要强,别人能做到的事,他也想方设法都要做到。7岁时,为了能上学,王昭权狠练爬行,由于长时间手杵在地上行走,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最终是爬着到学校报名登记。后来,因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王昭权含泪选择了放弃读书,转而与父母一道靠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红薯、土豆来养活自己。”王昭权的大哥回忆说。

  由于身体的残疾,王昭权成了村里第一批低保户,享受二类低保,但他并没停下来,养猪、种地自给自足,低保金也从最初的每月40元上涨到如今的每月310元。

  2010年,随着农村书屋项目的实施,村里来了大量的书籍,给四坳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带来了希望。学习畜牧兽医的弟弟王华也时常给王昭权借来一些养殖方面的书籍供他学习琢磨。

  “看到村里人纷纷外出务工,王昭权也在寻思着自己该干点什么,养牛比种地轻松,不需要太多劳力。”2012年,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决定养牛,把想法一抛出来,随即遭到家人的反对,家里只有老六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最后,还是老六说服了一大家子人,养牛才得以顺利进行。

  定了就干,东挪西借凑几万元钱,王昭权买了10头牛,开始养殖。把书本上学到养牛知识与环境要素结合起来,王昭权采用了“放养+圈养”模式,通过精心管理,王昭权的牛也长得格外壮实。一年后,出栏了6头牛,还上了欠债,还略有盈余。同年,政府补贴6500元对王昭权的房子进行危房改造,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保护手不受伤,王昭权自已制作了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以便在上坡放牛时“走”得更快。通过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儿高低起伏、哪儿迂回转折王昭权已经烂熟于心。

  “最初养牛的时候,牛儿不听指挥,满坡乱跑,找牛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只需要吆喝几声,牛就能主动从对面山上赶过来。”王昭权笑着说,牛爱吃盐水,我用矿泉水瓶装上盐水,一洒水牛就跟着我走了。

  2015年,村里把王昭权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权得到了5000元的养殖补助。2017年,王昭权又利用精扶贷又买了三头牛,到现在存栏牛有12头,仅养牛一项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一月,王昭权向村里递交了贫困户出列申请书,申请书上写道:“去年卖两头牛有一万多元,我提前申请出列。我可以买小牛来养,把牛养好了,卖个好价,同时带动四坳村精准贫困户共同创造财富,感谢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

  王昭权向记者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也不似以前,遇到天气变化膀子就会酸痛,自己还能干就要干。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想不劳而获,直到干不动为止。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