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今日热点

廣東河源市舉行第二屆人才交流大會

2020-11-19
来源:香港商报网
    「發展的河源,需要人才;成長的河源,成就人才。」在11月19日舉行的廣東省河源市第二屆人才交流大會,暨2020年人才集中活動月啟動儀式上,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向國內外人才發出誠摯邀請。
 
 
    「廣納英才·智匯河源」,這是河源市第二屆人才交流大會暨2020年人才集中活動月的主題,也是河源打造最佳人才生態、最佳人才棲所的鄭重宣示。在此次大會上,河源市政府分別與深圳鵬城國家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簽訂項目協議,與華南農業大學簽訂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河源分院框架協議;河源市委組織部與深圳市委組織部簽訂深河兩地人才發展戰略合作意向書;河源市領導還為相關科研機構、專家頒發建設資助資金、科研補助資金、補貼資金等。同時,河源還發佈了《河源市博(碩)士黨政儲備人才引育計劃》《燈塔盆地農高區和市高新區專項人才政策》等多項人才政策。
 
    近年來,河源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各類英才,制定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加大引進培養各類人才力度、搭建創新平台載體,不斷激發人才活力,用滿滿的「乾貨」與誠意搭建起高層次人才在河源幹事創業的廣闊舞台,用紮實有效的培訓增強本土人才助力河源高質量發展的建設信心,人才建設取得良好成效,為推動「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搭平台:加速優秀人才集聚
 
    近年來,河源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機遇,柔性引才,以現有孵化基地、產業園區、眾創空間、博士後工作站等平台為抓手,積極暢通與大灣區城市高科技人才的通道,加強與灣區城市的溝通聯繫,通過平台共建、項目合作、技術引進、聯合研發、成果轉化等方式,實現人才智力資源共享,讓河源也能享受最前沿的人才資源福利。
 
 
    據悉,目前河源全市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科技創新中心(基地)8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5家;國家級「星創天地」8家,省級「星創天地」23家,經省認定的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5家;博士後工作站2家,博士工作站10家。
 
    除了創新平台的建設外,本次交流大會活動、「雙百人才」河源行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論壇等各類系列交流活動的陸續舉辦,為高層次人才為河源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搭好台、探好路,推動各領域的柔性引才。據統計,近年來一系列的活動讓河源柔性引才達3000多人次。

    重培養:做大做強本土人才「基本盤」
 
    2019年7月31日,河源市兩個「廣東省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及兩個「廣東省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基地及工作室致力於培養粵菜人才,打造獨具特色的河源市粵菜師傅工程。截至目前,通過以上技能人才的培養,河源已培訓出客家菜師傅720人,帶動就業創業超過1萬人,為客家菜、客家飲食文化發展和河源經濟繁榮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近年來,河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工程、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工程、技能人才培養工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程等人才工程的落地、落實,構建起「育才、養才、用才」全鏈條機制,大力發掘和培養本土人才隊伍,做大做強本土人才「基本盤」。

    給政策:激發人才幹事熱情
 
    河源市眾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博士高芳亮就是來河源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其中之一,他長期致力於高性能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外延生長及器件製備的研究,與團隊成功突破了矽襯底上高效 LED 外延材料與晶片的量產技術。目前,眾拓光電已成為全球首家高性能矽基超結構大功率 LED 晶片的製造商,產品暢銷全國。談及來河源的原因,高芳亮表示,「最終讓我決定留在河源的,是這座城市的『誠』意,是那份求才愛才的決心和韌勁。」
 
    一組來自河源市人社部門統計在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河源「三高」人才(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共26016人。其中,正高職稱287人,副高職稱8925人;博士研究生學歷5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1735人;高技能人才15016人。2017年、2018年2019年,副高職稱比增5.71%、11.5%、10.27%,正高職稱比增13.28%、29.94%、32.29%。
 
    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河源按照相關政策對各類人才兌現補貼資金逐年增加,從2017年的320萬到2019年的1737萬,實現了近5倍的增長,近三年河源市人才補貼資金總額達5418萬元。
 
    丁紅都表示,河源將聚力實施更優政策,深入實施河源市博(碩)士黨政儲備人才引育計劃、燈塔盆地農高區和市高新區專項人才政策等,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竭盡全力讓更多人才到河源發展;聚力搭建更大舞台,充分發揮河源緊鄰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快打造開放「大平台」、構建交通「大體系」、建設經貿「大網絡」、融入「 雙區」「大市場」,不斷拓展人才成長空間和發展平台;聚力打造更好環境,看齊珠三角營商環境水平,提供更加貼心暖心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服務保障,讓各類人才安心施展才華。(記者 余麗齡 通訊員 陳殷)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