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擁抱大灣區】這個醫生在深圳讓脆弱的「瓷娃娃」重拾行走

【擁抱大灣區】這個醫生在深圳讓脆弱的「瓷娃娃」重拾行走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1-06-11 09:24:03 來源:南方+客户端

 6月7日深夜11時,隨着手術指示燈的熄滅,一場歷經13小時、一次性糾正身體多處骨骼的高難度手術,終於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裏順利完成。18歲的「瓷娃娃」,將有望重拾十多年無法完成的行走。

 走出手術室的杜啟峻一臉疲憊,正準備跟患者的母親介紹情況,沒想到對方反而是關心他:「醫生您一定很辛苦,還沒吃飯,快點去休息吧。」「手術很順利,只是時間有點長。」杜啟峻內心泛起一絲愧疚,患者的母親感激地哭了出來,拍著杜啟峻的肩膀,讓他趕緊去休息吃飯。「我相信我孩子沒事的。」

 今年49歲的香港醫生杜啟峻,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骨科顧問醫生,國內治療骨骼罕見病的專家。他2012年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小兒骨科團隊,近10年間為全國各地上千名「瓷娃娃」等各類罕見骨病患者進行多學科治療,其中約90%「瓷娃娃」重拾走路的希望。

 疫情期間,他不僅長期留在深圳,更組建團隊支援武漢、深圳等一線抗疫工作,他說「這是作為中國人的國民責任」。

 為「瓷娃娃」父子帶來正常生活

 1999年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杜啟峻先是進入香港醫管局的公立醫院服務,2009年回到香港大學工作,兼顧問診、教學和研究。2012年香港大學與深圳市合作建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杜啟峻成為醫院裏首批香港醫生,之後更在深圳打造了華南首個成骨不全多學科治療中心。

 「一開始選擇來深圳,只是想支持下大學的工作,每兩周來深圳問診一天。」但杜啟峻很快發現醫院的病人非常多,兩周一天根本照顧不了患者。權衡之下,他選擇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把工作重心轉移過來。到2015年,他一周已經5天待在深圳,也帶給病人更多信心。

 成骨不全是所有罕見病病種中目前認知較全面、較普及、發病率較高的一個病種,每1萬-1.5萬初生嬰兒就有1名患者。這些患者輕微碰撞都可能導致嚴重骨折,因此又被稱為「瓷娃娃」。在深圳近10年,杜啟峻通過聯合內科、耳鼻喉科、物理治療等學科,不斷提升技術、改進治療方案,治療過上千名「瓷娃娃」等各類罕見骨病患者,很多患者在他幫助下已經恢復行走。

 杜啟峻記得有一位30多歲患有成骨不全的父親,小腿呈近90度彎曲,只能從事一些簡單工作支撐家庭。不幸的是,他10歲的兒子也患上了同一疾病,手部和腳部骨骼變形。當杜啟峻團隊通過治療讓小孩恢復正常生活後,受疾病困擾30多年的父親也看到了治癒希望。「後來看着他們父子一起走著來複診,我心裏也很感慨。」杜啟峻說。

 杜啟峻每年帶團隊到全國各地去義診。在他的培訓下,雲南省當地成骨不全的確診時間從以往的七八年,縮短到2年左右。對成骨不全的患者來說,越早確診意味着可以在骨頭變形更小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從「白天深圳人」變「24小時深圳人」

 早上6點鐘,他便從香港搭車到深圳的醫院,開始巡房、問診和手術。不需加班時他下午5點多可以坐車回香港,赴晚上7點跟家人吃飯。這相當於一天有2個小時花費在路上,杜啟峻多年堅持的跑步健身以及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都被「擠走」,大學裏的工作也受影響。

 

 去年疫情的出現,更徹底打亂了杜啟峻與同事的雙城生活。幾乎每天都有手術的杜啟峻,不願意浪費時間在出入境隔離上,選擇長期留在深圳。跟他相同選擇的,還有30多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香港醫療團隊成員。

 杜啟峻坦言這是一種艱難的取捨,「但同事們都很堅持,認為患者是第一位」。院長盧寵茂更對他們笑言,以前「白天是深圳人、晚上才是香港人」,現在大家「24小時都是深圳人」。

 雖然得到家人的體諒,但杜啟峻始終心懷愧疚。「前段時間我父親得了急病,我必須回去一趟。工作不是說放下就可以放下,但同事都幫我分擔下來。外省來的病人知道後,不僅沒有着急和怪責,好幾個還留言讓我放心回香港照顧父親。」說到這裏杜啟峻一度語塞,「所以我一直覺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臨出發去武漢才告知妻子,支援抗疫是國民責任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杜啟峻與同事也第一時間報名支援武漢,醫院很快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團隊。

 「大家都覺得國家有事,我們作為中國人就要幫忙。」直到出發前一天,打包好行李的他才告訴在香港的妻子。彼時疫情剛爆發,大家對病毒有很多未知。妻子擔憂地問:「能不能不去?」他回答:「我從來沒選擇過不去,這是一個國民的責任。」

 臨出發之際,醫院卻接到通知,在各地支援下湖北醫護資源暫時充足,所以杜啟峻他們的行程需要擱置。杜啟峻強忍失望,身邊很多同事更傷心地哭出聲來,「當時很不開心,因為自己沒有在疫情中幫助到國家,但也為大家的報國之心而感動。」

 

 雖然去不成武漢,杜啟峻與同事依然積極參與一線抗疫工作。近日廣東出現疫情,杜啟峻作為醫院抗疫支援的統籌人之一,第一時間在院內組建了團隊支援深圳鹽田區、龍崗區。「郵件才發出半小時,團隊就組建好。」包括香港醫生在內,醫院已陸續派遣8批共計500多人次醫護人員,協助深圳完成近17萬人次核酸採樣檢測工作。

 由於檢測量巨大,一線人員需要熬夜堅守。近期天氣炎熱,醫護人員悶在不透氣的防護服里,身上衣服就可以擰出水。但即使非常疲憊,也沒人跟杜啟峻抱怨。杜啟峻感覺大家都非常融洽配合,一心希望盡力幫助市民把病毒「擋住」。

 引進先進器械為患者減少十多次手術

 去年11月國家推出的「港澳藥械通」,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先進醫療器械,給予患者更好的治療。杜啟峻就是首個引進醫療儀器「磁力可控延長鈦棒」的負責人。

 香港大學是全球首個引入並使用「磁力可控延長鈦棒」的學府,通過12年的醫學研究在全球建立該器械治療早發性脊柱側彎的「新標準」。據杜啟峻介紹,以往治療早發性脊柱側彎時,由於患者是正處於生長期的兒童,醫生每半年就要通過手術調整植入金屬,時間長達10年。但通過「磁力可控延長鈦棒」,醫生可以一次植入器械後通過體外遙控調整長度,相當於減少了10多次手術以及產生的相關風險。

 「引進內地之後,已經有大量的醫生和患者聯繫我們,希望可以使用這個儀器來改善治療。」杜啟峻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內地和香港可以互補不足,進行更多醫療改革創新,從而推動國家醫學的進步,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

 近期,杜啟峻所在的成骨不全專科更入選深圳市重點專病,是廣東首次將罕見病納入醫學重點學科支持體系。「大灣區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比如我現在一年所接觸到的罕見骨疾病患者、做的手術,是我在香港10年都接觸不到的。」這讓杜啟峻可以找到更多醫學「答案」,去幫助更多的患者。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高速發展,人口結構年輕,各行各業都能在這個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空間。」杜啟峻也建議香港的年輕人要打開視野,去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裏的資源、技術、市場,從而找到自己的機遇。「這並不是要你盲目離開香港,而是先通過認識了解排除誤解,才能為自己的發展進行正確選擇。」

責任編輯:趙桐曲 【擁抱大灣區】這個醫生在深圳讓脆弱的「瓷娃娃」重拾行走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