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種善因,得善果,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種善因,得善果,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1-08-25 00:30:55 來源:香港商报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建建寧人楊榮,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楊榮的祖先累世都以擺渡為生。有一年,久雨成災,溪水暴漲,橫流衝毀了百姓的住宅房屋,溺水者順着流水漂下來。其他船夫都忙着撈取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一念地想着救人,對於財貨一無所取。同鄉的人都嘲笑他們愚蠢。

 等到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家境已經逐漸富裕。有神人化為道長,告訴他父親說:「你祖父積有陰德,子孫應當顯貴,應該埋葬在某某地方!」於是楊榮的父親就按照道長的指點,把先人的遺體安葬在那裏,即白兔墳。.

 後來楊榮出世,建文二年,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即位後,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任首輔。明仁宗時,拜太子少傅兼工部尚書。明宣宗時,進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後,升任少師。楊榮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也被追封為一品官,子孫貴盛,賢良輩出。

 這篇故事被《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收錄在《積善之方》一文中,用以說明「種善因,得善果,命可立,福能求」的立命求福之法。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博學多才,在農學、佛學、水利、醫學、音律、數術、軍事、曆法和教育等方面,皆有造詣,一生著述頗豐。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留給子孫的家訓,袁了凡在文章中以自己為榜樣,將自己「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經歷寫進書中,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成為後世人修身、養德、行善、濟世的教育經典,廣泛流傳於世。

 袁了凡幼年喪父,因為家貧,母親命他棄儒學醫,以謀衣食。袁了凡年輕時在慈雲寺巧遇雲南孔先生,孔先生對其命運進行推算:官至四川一大尹,壽終五十三,無子。二十年間無不一一應驗。袁了凡由此篤信命數,心如塵灰,淡然無求。

 中年時,袁了凡在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誡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充廣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並贈給他《功過格》,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

 袁了凡經過雲谷禪師的點撥,恍然大悟,發願先行三千善事,先求登科,以報天地祖宗之德。歷時十多年,三千善行方才圓滿。繼續又許願行三千善事,以求子嗣。隔了一年,果然生了一子,取叫袁天啟。

 這三千之數圓滿後,癸未九月十三日,袁了凡又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為此,他專門準備一個空格的本子,起名《治心編》,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都記載下來。晚上,就在庭院中擺好供桌,焚香禱告天帝,反思自查,天天如此。

 袁了凡憂愁在衙門中無太多善事可做,一萬善事不知何時才能圓滿。一天夜裏,袁了凡夢到神人,向神人訴說自己的憂愁。神人告訴他:「寶坻縣減免稅糧這件事,相當於行了一萬件善事。」原來,寶坻縣繳納的稅糧每畝為兩分三厘七毫,他為知縣後,減至一分四厘六毫。恰好幻余禪師從五台山來到寶坻,袁了凡將夢境相告,幻余禪師說:「只要你行善的心是真誠懇切的,一件善事就可以抵一萬件善事。何況你減輕全縣百姓的稅糧,萬民因你而獲福。」

 袁了凡不僅自己樂行善事,他的夫人也經常幫他行善事,並且依照功過格記下所做的功德,因為他夫人不識字,就用鵝毛管沾紅墨水,每天在曆書上做記號。有一次,她為兒子裁製冬天的大袍子,想買棉絮做內裏。袁了凡問:「家裏有絲綿,又輕又暖,為什麼還買要棉絮呢?」他夫人回答:「絲綿貴,棉絮便宜,我想將家裏的絲綿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裁幾件棉襖,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袁了凡聽了大喜,說:「你行善這樣虔誠,我們的孩子會更有福報。」袁了凡之子袁天啟,天啟五年考中乙丑科進士,授廣東高要知縣。

 袁了凡行善積德,不僅擺脫了宿命觀的束縛,考上了進士,取得了功名,而且活到七十四歲,兒子高中進士,實現了人生命運的成功逆襲。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程向明 種善因,得善果,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