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度報道】能源危機名不副實 本質仍為通脹加劇  世界經濟復蘇大勢未變

【深度報道】能源危機名不副實 本質仍為通脹加劇 世界經濟復蘇大勢未變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1-11-01 01:45:43 來源:香港商報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上能源價格一路集體上漲,而美國天然氣價格上周更是出現單日暴漲超11%,為近三周以來最大漲幅;布倫特原油價格亦一度上破86美元。伴隨着價格的飆升,許多國家因能源短缺而導致供應受阻,出現「能源危機」。這種情況將如何繼續演繹?對世界經濟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專家表示,雖然很多評論認為當前所謂的「能源危機」是由於供給短缺導致,但實際上其本質仍是國際通脹的一個表現。由於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特別是美國,超量印刷貨幣導致大量遊資附著在能源之上。專家認為,國際能源價格的高企不會是長期的,但如果超發貨幣的情況不能扭轉,則可能爆發金融危機。對於中國這樣的能源進口大國來講,還是應該大力發展新能源和低耗能產業,以減輕能源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價格上漲並非資源短缺

 從年初算起至今,國際原油價格漲幅超過60%,在此帶動下,各國汽油、柴油價格也與日俱增。除油價之外,煤炭、天然氣都漲勢驚人。作為國際標準的澳大利亞煤炭價格從今年年初的100美元已漲到目前的400美元。自今年年初的17.88歐元/兆瓦時算起,今年歐洲天然氣的期貨價格漲幅高達422%。能源價格的迅猛上漲打亂了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令各國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生產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以至於不少媒體將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形容為「能源危機」。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日前表示,全球能源緊缺的問題十分嚴重,以至於有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對於這場「能源危機」從何而來,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由於經濟復蘇的需求大反彈,也有人認為是疫情導致能源開採投資減少,以至於供給減弱。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綜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此次的「能源危機」,主要還是受疫情影響,令能源的輸送、需求和供給發生了變化。應當說當前所謂的「能源危機」主要是一個價格上的波動,而不是資源的短缺。作為一種大宗商品,能源的價格波動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並不影響經濟周期。能源價格的波動本身就是全球經濟周期裏的一部分,如果將當前的能源價格說成是「能源危機」的話,其實言過其實。

 知名能源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也認為,與傳統石油危機不同的是,造成這次能源價格飛漲的根本原因不是能源短缺,不是石油不夠、天然氣不夠、煤炭不夠、油井還沒找到,實際上,資源非常充足,石油和天然氣都多的是,只是看在什麼樣的價格下能重新組織生產的問題。因此當前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會是常態。

 大量遊資附著能源價格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前所謂的「能源危機」實際上是國際通脹的一個表現。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都在大量印鈔,但供給卻沒有增加,消費也沒有減退,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必然會出現。又由於美元起到一個世界貨幣的作用,那麼既然美國大量印鈔,那美元必然流入到各個領域,起先是美股暴漲,這部分利益被多數富人瓜分,再加上美國給人們發了那麼多錢,但由於人們的就業並沒有提升,這些錢很快又轉為房租和貸款回到富人或銀行手中,形成大量的遊資。很快這些遊資又附著在了能源價格上,這就是所謂「能源危機」的由來。

 那麼能源價格高漲後,接下來會如何演繹?周大地認為,目前高企的能源價格何時能夠降下來還很難說,因為遇到了世界範圍內的疫情,許多國家的許多措施,都是過去沒有採取過的。比如說美國大量印鈔,這是他們以前想幹而不敢幹的,但現在他們特別大膽地去幹了,還想全世界為他們埋單。這究竟是幫助了本國經濟還是會造成更大隱患,各方面意見不一,但按照常理來說,這樣「打白條」式的印鈔是不可能讓大家開開心心地接受的。並且,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美國的危機,未來世界經濟也可能會出問題,也許美國金融危機再次爆發,也許西方經濟陷入較大衰退。真到了那個時候,能源價格肯定就會迅速下降了,但那又是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不過,目前已有消息指出,美聯儲縮表從11月開始實施或是大概率事件,這將有利於消退全球流動性氾濫,不利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走高,可減少國際炒家對能源產品的價格炒作,有助於全球能源價格向理性回歸,從而在金融市場上為全球能源降溫,減輕危機程度。另一個利好消息是,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指示俄羅斯國有天然氣生產商增加在歐洲的天然氣庫存,此舉將有助於緩解歐洲秋冬季供暖需求危機,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已暫時止住暴漲步伐。

 拉閘限電僅為偶發事件

 此前,中國部分地區出現了拉閘限電的情況,這與此次的能源問題也有很深關聯。周大地表示,目前,中國因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量依靠進口,那麼這種國際通脹對中國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此前很多地區限電其實也與此有關。

 但其對中國的影響並不會持續擴大。王海峰表示,能源價格的波動其實是一種短期的供需失衡以及炒作,對經濟的長期影響不會很大,這是一個總的判斷。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十分有限,此前部分地區出現的拉閘限電也是一種偶發事件,不是一個常態。過去五年時間內,其實這樣的情況很少見,現在出現了,輿論便覺得問題很大,其實不然。從10月下旬起,中國的用電情況已明顯改善,電力供應也都基本恢復。因此,當前較高的能源價格並不是一個影響經濟周期或者經濟走勢的問題,稱為「能源危機」更多的是媒體的渲染。當前這個歷史背景之下,無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供需並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變化。

 沙特主權基金原首席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原首席經濟學家、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經濟學教授褚浩全此前曾表示,2021年前三個季度世界經濟表現優於預期,持續復蘇的大趨勢是不變的,但由於需求復蘇和供應受阻,導致通脹水平高於預期。總體來說,大多數經濟學家傾向於石油價格短期將持續高企,從中期來看,新冠疫情可能對全球經濟帶來約5%的打擊。但從長遠來看,新冠疫情導致的勞動力不足、高工資、低利率現象以及新能源革新,或將對經濟起到正面刺激作用。由於中國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周期先於世界其他國家,褚浩全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就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

 能源轉型才是長久之計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當前能源價格上漲的主因並非緣於能源短缺,但自然因素仍然不可忽略。天風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當下席捲全球的能源問題,表面看是短期供求錯配、政策低估外生衝擊和各種微觀博弈的結果,背後不可忽視的真相是大自然的力量。地球氣候系統正在加速接近劇變的臨界點,高溫嚴寒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量和少風缺水造成的風電、水電供給減量可能演變為長期問題。化石能源在某個時間節點的緊缺程度以及可再生能源對於未來的重要性,可能都會不斷超出預期。

 因此,此次能源問題過後,各國可能會進一步追求能源結構、能源供給多元平衡,以減少對某一種、某一供應渠道的依賴,進一步出台針對傳統能源依賴較多領域和行業的改革,從而推動能源革命達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周大地表示,當前能源價格高企,對於國內的新能源產業以及「碳中和、碳達峰」相關產業來說,應該還是有一定機遇的。畢竟國家本來就是想要減少高耗能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當會加大對於低能耗、環保產業的引導。不過,能源轉型並非一蹴而就,可能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一段時間,能源轉型期間這種供不應求的問題都會存在,甚至還可能經歷轉型陣痛。但無論如何,轉型都將是避免類似問題的最好辦法。


責任編輯:程向明 【深度報道】能源危機名不副實 本質仍為通脹加劇  世界經濟復蘇大勢未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