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 | 嚴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樂見中企貢獻受社會肯定

有片 | 嚴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樂見中企貢獻受社會肯定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2-01-25 00:49:2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第7屆立法會已於1月12日開展工作。立法會商界(第三)議員、招商局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及總經理嚴剛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如要讓民生得以改善,只有通過經濟不斷發展來實現。商界正是推動經濟發展之重要力量,商界、企業不僅在商言商,同時是整體政治的組成部分。作為議會代表,嚴剛希望能為商界謀發展,為中企謀機遇,更重要的是為市民謀幸福。

 體現議會新氣象

 自己作為新議員,嚴剛談及在立法會經歷,表示心情非常興奮。首次親歷行政長官答問會的他感受到,議會氣氛比想像中更好,議員們問得好,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同樣答得好。他如此說:「大家求同存異,君子講和而不同。而在求同存異基礎上,(議員)在立法會爭取,立法、行政之間良性互動。」他說立法會議員既監督政府,又支持政府依法施政,這是未來議會新氣象的重要體現。

 從企業高管變成立法會議員,嚴剛笑言要盡快適應。不過,他稱人生的發展階段,總要面對不停的角色轉變,如年輕人踏入結婚階段,之後再為人父母。擔任議員從政對他來說是新經歷,亦是一大挑戰。第7屆立法會是完善選舉制度以後,在「愛國者治港」前提下組成的立法會,每位當選議員承擔着香港未來的發展,都有使命擔當,深感責任重大。不過,正因為這樣,更能鞭策自己在任期內竭盡所能,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為新一屆政府及立法會的良性互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企可在北都會等建設出力

 嚴剛希望在任期內可發揮好角色,做到為商界發聲,推動改善營商環境,發揮中資企業優勢,並且要改善民生,為新一代年輕人就業、解決深層次矛盾出力。現時各界關注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他相信,中資企業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香港業界更好對接。他又希望,推動本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橋樑作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大市場。同時,嚴剛也想盡快「通關」,因為這是萬千市民所期盼。同時要向業界多取經,講好議會、議員故事,盡快做好社交媒體。他謙虛地表示,這一切都是新嘗試。

 對於上述工作願景,嚴剛不諱言感到壓力,但也是推動自己的動力。他認真地說,要盡快熟悉立法會的工作流程,以求盡快進入狀態,為市民、業界努力。他矢言要「做功課、不斷研究」,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積累自己接觸社會基層的經驗。

 嚴剛所屬的商界(第三)界別,是特區完善選舉制度後新設的功能組別。今次選舉過程體現到中央提倡的「五光十色」,以及良性競爭,為的是香港繁榮穩定、長治久安,亦能推動香港的民主更符合自身文化發展。中資企業在立法會首次有一席之地,他認為,這反映香港社會對中資企業貢獻社會的認可。在招商局任職的他指出,很多中資企業在香港扎根數十年、甚至過百年,已成本港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力量,對於香港社會發展以至民生,都有巨大的影響力。

 加入「G19」與多界別交流

 前兩年的立法會淪落成「為反對而反對」的戰場,嚴剛感慨道:「這種情況能為市民做什麼?實際上就是什麼事都做不成,受傷害的是廣大市民、業界。」不過,這樣的議會文化只代表曾經一段過去,未來大家要往前看,香港的獅子山精神就是鼓勵大家求同存異,希望議會為社會作出榜樣。

 新一屆立法會有超過六成都是「新丁議員」。「新丁」之一的嚴剛說,與議員們都相處良好,指大家的想法相同,並且互相學習。市民都對今屆議會寄予厚望,未來議員的工作要有實際的成績,不可讓市民失望。他說:「要讓市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立法會與政府之間的良好配合,能為廣大市民、社會辦到事。這一屆立法會想做事,能謀事,幹成事,是這一屆議員的責任。」他認為做議員不能高高在上,需要接地氣,要了解香港基層的情況、商界的情況,在議會要建言獻策,良性互動。

 嚴剛說,會加入由多位功能界別議員、選委會界別議員組成的「G19」(由上屆立法會6位功能界別議員組成的「G6」擴展),認為這是一個可讓議員作多方面交流的平台,也不會作綑綁投票。他又認為議員們報名委員會的情況積極,自己對於經濟發展、工商、交通、政治、司法、國際交流等事務有興趣,不過只可加入4個委員會。(記者 林駿強)

    圖說:嚴剛希望能為商界謀發展,為中企謀機遇,更重要的是為市民謀幸福。 (攝影:蔡啟文)

責任編輯:高心雲 有片 | 嚴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樂見中企貢獻受社會肯定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