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這十年 粵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濟實力連年躍升

這十年 粵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濟實力連年躍升

責任編輯:楊眉 2022-08-31 23:23: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4萬億元,連續跨過7個萬億級台階,經濟總量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人均生產總值從5.23萬元增長到9.83萬元。8月31日,中共廣東省委舉行「中國這十年•廣東」主題新聞發布會,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表示,十年來,廣東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經濟實力實現連年躍升,高質量發展邁出大步。

 當天,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廣東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文,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在發布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各項事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並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區域協調發展、文化強省建設、深化「數字政府2.0」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主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粵高質量發展成果豐

 王偉中介紹,這十年,廣東推動數字政府、營商環境等重大改革,廣東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市場主體十年淨增1039萬戶、總量達1526萬戶、佔全國1/10,其中企業684萬戶、佔全國1/7;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8萬億元、連續36年居全國第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額達2萬億元;十年實際利用外資1.3萬億元,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百億美元級外資項目開工建設,廣東「兩個重要窗口」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推進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這十年,廣東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作為牽引帶動廣東省改革開放邁上歷史性新台階。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廣東攜手港澳推進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2.5萬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的『綱』」,王偉中指出,廣東攜手港澳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體現在三個聚集:首先,廣東聚焦協同創新,攜手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與港澳共建20家聯合實驗室,推動1萬多台大型科學儀器面向港澳開放,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3億多元。同時,已經形成「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港澳服務」的協同發展新模式。

 此外,廣東聚焦軟硬聯通,攜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規則機制銜接,其中,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在硬聯通方面,廣東強化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在軟聯通方面,廣東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深港通」「跨境理財通」等創新舉措落地實施,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一天辦結」,1萬多家港澳企業通過便利途徑實現登記備案,31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廣東銜接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

 廣東還聚焦示範引領,攜手港澳推進重大合作平台建設。當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起步成勢,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展現出蓬勃生機。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取得五大進展

 2019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台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三年來,深圳落實中央意見部署的56項重點任務,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項,湧現了一批先行示範亮點,形成了一批制度創新成果。

 王偉中稱,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成果主要體現五方面:深圳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深圳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居亞洲城市第四位,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3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5.46%;深圳加快建設法治先行示範城市,入選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城市」,獲評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深圳現代城市文明煥發生機活力,連續六屆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志願者之城」「圖書館之城」「設計之都」成為城市招牌;深圳民生事業取得突出成效,2021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萬元、三年年均增長6.9%;深圳生態環境品質獲得顯著提升,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空氣質素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廣東經濟競爭力實現歷史性提升

 這十年,廣東持續推進製造強省、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經濟競爭力實現歷史性提升。廣東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部署實施「六大工程」,高起點培育發展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達5.9萬家,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5萬億元、佔全國1/8,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17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此外,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廣東制定出台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科創12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

 當前,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大平台紮實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作用凸顯。去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十年增長超過2倍,佔GDP比重3.1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十年增加8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為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廣東強化基礎研究,今年廣東明確提出,省級財政把1/3以上的科技經費投向基礎研究。此外,廣東還強化技術攻關、強化科技金融融合、強化人才支撐等方面發力。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長期困擾廣東的突出短板,為此,廣東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在財政體制和財政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廣東着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謀劃推進粵東城際鐵路、廣汕高鐵、廣湛高鐵等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有效改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條件;強化重大項目布局,近五年,廣東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東西兩翼密集落地;在優化公共服務配置方面發力,廣東統籌超600億元全面完成縣、鎮、村基層醫療機構改造升級,歷史性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醫院21個地市全覆蓋;為完善協同發展機制,廣東還推動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建立對口幫扶關係,並一步推動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與湛江、汕頭兩個省域副中心建立「雙核+雙副中心」深度協作機制,支持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積極探索「託管制」、收益共享等新型合作模式,推動對口合作走深走實。

 通過建立全域統籌機制和差別化政策體系,廣東推動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廣東區域差異系數縮小到0.53。

 粵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廣東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主旋律弘揚、文明質量提升、高品質文化供給、嶺南文化「雙創」、對外傳播等六大工程,着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建設呈現新氣象,文化自信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廣東積極攜手港澳共建人文灣區,成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媒體峰會等一系列活動,文化交融和產業合作越來越深入。廣東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文表示,目前,廣東正加快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誠摯歡迎大家常來走一走、看一看,親身體驗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一流灣區的文明之光和文化魅力,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五年投入7500億推生態環境建設

 為大力推動美麗廣東建設,近五年,廣東真金白銀投入7500億元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廣東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改善,廣東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介紹說,廣東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增加1.9倍,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分別增加73.8%和253%;大氣環境質量連續7年全面達標,去年空氣質素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平均濃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茅洲河、練江從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範;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華南國家植物園獲批設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7%。

 粵民生支出十年累計達9.33萬億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廣東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據統計,十年來,廣東省民生支出累計達9.33萬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佔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

 細數廣東十年來在民生方面的取得的成績可以發現,2021年廣東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成為廣受歡迎的民生品牌,十年來,累計城鎮新增就業1500萬人,累計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57萬個、醫療機構床位26.4萬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8.2%提高到57.65%,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躍居全國前列,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49歲提高到79.31歲。(記者:盧偉、黃裕勇


責任編輯:楊眉 這十年 粵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濟實力連年躍升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