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夏月佛音 法顯大師在蘭州

夏月佛音 法顯大師在蘭州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2-09-19 17:50:43 來源:

    我國西行求法第一人、著名僧人法顯(約337-約422)在《佛國記》中寫到:「初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而書中所述乾歸古國,正是由鮮卑族首領乞伏乾歸主國並建都蘭州的西秦。西秦(385年—431年),十六國之一。隴西鮮卑族(一說屬貲虜)首領乞伏國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肅蘭州西固),其國號「秦」,以地處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十六國春秋》始用西秦之稱,以別於前秦和後秦,後世襲用之。

    法顯大師幼年(三歲)入寺,度為沙彌,20歲受比丘戒,一生精研佛經,在佛經的編譯和傳教中,他深感經文中律藏殘缺,誓志西行尋求。法顯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後秦姚興弘始元年(399年),法顯以63歲的高齡,秉憑着對佛教事業的滿腔忠貞和滿腔熱忱,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一行五人從長安出發,過隴原、渡流沙、越蔥嶺、赴印度,尋求戒律。遊歷15年,遍訪30國,帶回大小乘三藏基本要籍,為佛教文化的融合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並著《佛國記》,也稱《法顯傳》,記錄了西行求法的所見所聞,介紹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的情況,不僅對日後興起的西行求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也為研究南亞次大陸各國古代歷史、地理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這是法顯對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歷史性永久貢獻。

圖二 (1).jpg

    法顯西出長安,西行第一站就是稱雄一時、立都蘭州(古苑川郡)的乾歸古國西秦。法顯到達蘭州時恰逢乞伏乾歸與後秦姚興交兵,因戰亂阻隔,法顯在蘭州雲頂山進行夏坐,期間讀經、講經三個月。這是法顯西行求法的第一次夏坐,在隴原西行的求法之路上,他先後有兩次夏坐的經歷,一年後他在張掖完成了第二次夏坐,然後就西行而去了。在蘭州夏坐的時光里,法顯盡游雲頂山,山中林木蔥鬱,山泉流石,夜月華照,山風過林,群山中仿佛能夠聆聽到悠揚婉轉的誦經聲。我們不知道當時高齡的法顯因為戰亂阻隔了西行的行程,其心情是如何的焦急和頹喪。但在雲頂山的三個月夏坐,必然使第一次西行的法顯對求法之路的艱難險阻有了深刻的認識,而在美麗高遠的雲頂山顛,法顯對佛經的研讀和講經說法,又使他焦灼的心理應該有了些許的慰藉和平復。

    據史料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南方東晉和北方十六國都崇揚佛法,南北兩地的統治者,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為了緩解民族矛盾和戰亂對百姓造成的精神苦難,統治階級都廣為提倡佛法,在中國佛教史上形成了中國佛教文化歷史的第一個高潮。當時,名僧匯聚,講經說法盛極一時,有組建僧團系統發展佛教文化的名僧道安,有說法傳教、一代譯經宗師的鳩摩羅什。法顯當時在東晉首都建康道場寺,與著名僧人跋陀羅(覺賢)合譯《摩柯僧祇律》,但六十多年的佛經研修和宗教生活,法顯深深感到傳入中國的佛教經典戒律缺乏,宗教生活法律不樹、戒律不一。所以,《法顯傳》第一句話就是「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追求正本清源的宗教戒律,以正宗嚴謹的禮儀禮規和宗教生活成就對佛教的忠貞信仰,成為了法顯以高齡之身立志西行的重要任務。他在印度巴連弗邑又寫到:「法顯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漢地」,可見法顯西行求法的最大目的就是求取佛教戒律,使佛教戒律傳入中國,實現佛教文化規範統一發展。

    法顯從長安出發穿越西域到達印度,從斯里蘭卡乘船北航到達中國山東嶗山後返回建康(南京),歷時十三年。63歲開啟西行求法之路,78歲歸國著述譯經,法顯是中國佛教歷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也是以高齡之身不畏艱險捨身求法第一人。他的事跡激勵着一代代的求學之人,成就着一代代的名僧大德。玄奘法師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坦陳:「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魯迅先生在抄錄《法顯傳》中看到了中國人「捨身求法」的精神,他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寫到:「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而法顯就是這樣的人。(作者 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何威


責任編輯:郭昕玥 夏月佛音 法顯大師在蘭州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