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顏寧:從「網紅」科學家到深圳「追夢人」

顏寧:從「網紅」科學家到深圳「追夢人」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2-11-06 12:53:24 來源:直新聞

 「在不久的將來,我就會全職回國,協助深圳來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

 在11月1日的「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身着粉色上衣,興奮地向世界宣告回國的決定,一時間佔據各大社交媒體首頁。很少有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如此高調宣告,演講視頻鋪天蓋地地在網上傳播開來,掀起了不亞於她當年辭職赴美的輿論熱度,許多人為之一振,激動不已。

 這不是她第一次收穫大眾的歡呼和掌聲,有時也不乏尖銳的批評和質疑。在2007年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時,她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名噪一時。在清華的十年時間裏,她的科研成果令人矚目,在最權威的國際頂刊上發表了諸多論文,還在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2017年,她離國赴美,受聘普林斯頓,成為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這樣的咖位即便放眼美國眾多教授也是「獨一檔」。由於正好落選中科院院士,顏寧也被輿論解讀為「負氣出走」,外界對此褒貶不一。不過幾年時間,顏寧在美國當選兩院院士,國內國外處境的「反差」之大再次引爆輿論場。

 二十年多來輾轉於清華和普林斯頓的顏寧,可謂是象牙塔里的「常住居民」,這回卻「麻溜地」向母校普林斯頓遞交了辭職申請,主動跳出舒適圈,努力實現人生的「第三個夢想」。但這次,她選擇的既不是五道口,也不是新澤西(對她而言都再熟悉不過了),而是她口中的「夢想之都」——深圳。

 「特別」是一種「特權」

 許多網友最早認識顏寧,可能還是在2016年央視製作的系列節目《開講啦》。在由顏寧主講的其中一期節目中,因其長發飄飄和優雅的氣質,以及主持人撒貝寧隨口一說的「顏值」外號和二人的精彩互嗆,收穫了象牙塔內外一眾迷弟迷妹,甚至被網友稱為「科研女神」。

微信图片_20221106130836.png

 顏寧參加央視節目《開講啦》

 不過,對於輿論的褒貶,顏寧多年來一直都表現得遊刃有餘,似乎並不怎麼在意這些聲音。畢竟,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所取得的諸多開創性成果早已足以向學術界證明自己的實力。

 早在2014年,顏寧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就率領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沒有任何海外經歷的本土學生組成的團隊,在短短6個月時間內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攻克困擾國際生物學界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

微信图片_20221106130908.png

 顏寧指導學生鄧東(右)做實驗。圖源:清華新聞網

 該成果正式在學術頂刊《自然》發表後,立即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關注,顏寧也因此在2015年同時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顏寧是特別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屬於她的「特權」。

 在2014年的清華畢業典禮上,顏寧受邀作為校友代表發言,當時她對自己的人生是如此評價的:「當我定義了(探索未知)這樣一種人生意義,也同時意味着選擇了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種自找麻煩的思維方式,和一種自得其樂的存在方式。」自由自在、自找麻煩、自得其樂,正是顏寧多年來的寫照。

 顏寧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作為一名主流的科研工作者處處展現出的「非主流」特質,而這無疑給公眾帶來了巨大的反差感。有血有肉、敢愛敢恨,顏寧的這些特質讓人們透過屏幕看到了一個鮮活的科研工作者,從此對於這一群體的印象也有所改觀——他們並不都是嚴肅、刻板的老學究,而是五光十色、多元包容的學術共同體。

 作為互聯網資深的「沖浪選手」,顏寧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餘也偶爾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偶爾接受正兒八經的媒體採訪,有時候現身在大學同窗及閨蜜李一諾的直播間中暢談人生,又或者時不時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對不平之事仗義執言,為女性群體的困境發聲,公開追星並「安利」給朋友,甚至還會主動拉黑一些在她微博底下惡意評論的用戶。

微信图片_20221106130945.png

 顏寧微博截圖(「nyouyou」為顏寧未認證的個人賬號)

 在諸多公共議題上主動發聲,讓人們刷新了對顏寧的印象,但這偶爾也讓顏寧「引火上身」,例如「韓春雨事件」。2016年5月2日,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刊載了一篇有關「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相關技術媲美美國頂尖的CRISPR技術。而該論文的負責人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孱弱的硬實力與這一突破性成果形成了鮮明反差,多種因素令他一鳴驚人。

 然而,不出三周時間,顏寧便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論文結果可重複性的問題,卻遭到不少情緒高漲的網友的攻擊。後來事情的走向證明,顏寧的質疑有理有據,而且是公開表示「觀望態度」的首位圈內人。

 最令人意外的是,有一次由於無法忍受大學同學在班群內的「陰謀論」發言,顏寧立即反嗆回去並且「在通訊錄上將他各種聯繫方式都刪除了」。這種率性、自由,放在任何一個傳統的學術「大牛」身上,都是難以想像的。在親朋好友的眼中,顏寧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天真的小女孩」。她的閨蜜李一諾在自述文中說,顏寧很天真可愛,也很純粹,不受外界的干擾,而這正是她的特別之處。正因為這份天真與率性,顏寧才顯得特別。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021.png

 顏寧(左)與閨蜜李一諾(右) 圖源:《人物》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背後離不開家庭和學校長期以來對顏寧的寬容與呵護。在《人物》的一次採訪中,李一諾直言:「顏寧可能在所謂人情世故方面要稍微差一點,因為這career(職業生涯)裏邊有很多人在保護她,很多人還是替她擋了很多東西的,也讓她能夠就是比較任性地去做她的事。」開明的家庭環境以及以學術論英雄的象牙塔,都塑造了她的這份「特別」。

 時代的印記

 在決定來到深圳之前的二十多年裏,顏寧的人生全都圍繞着象牙塔展開。從清華畢業後赴美讀博,學成歸國一舉成為清華博導,而後又「歸海」到普林斯頓任教。這種頂尖科研人才的跨國交流,在國力強盛、國家科研實力與日俱增的今天來看,似乎並不稀奇。但如果仔細考察時代背景,不難發現,顏寧的幾段經歷中既有大勢所趨的時代動因,也有特立獨行的個人特色。

 在世紀交替之時,中國正迎來走向世界的新一輪高潮。無論是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入世」,還是成功獲得2008年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主辦權,都標誌着彼時的中國更主動、更積極、更深入地擁抱這個世界,融入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

 全球化的浪潮通過無數的鏈條,最終傳導到象牙塔中。在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掀起了一場勢不可擋的留學潮,而美國是最主要的目的地。在顏寧和李一諾的自述中,顏寧本科時最初並未想着要出國深造,更未想過要從事生物學的科研工作,古靈精怪的她其實更想當一名記者。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056.png

 學生時代的顏寧

 不過在大學氣氛以及閨蜜一諾的感染下,顏寧也自然而然萌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一念頭,因此便隨着一諾一同考托(托福,留學必備的英語考試之一)、申請博士。在讀博期間,她才確立了自己「以學術為志業」的理想目標,因為「確實很好玩」。說來有趣,顏寧英文名中的「Nieng」實際上應該是「Ning」,原因是家長在報名時犯了糊塗,不小心寫多了個「e」,才使得顏寧的英文名獨具特色。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126.png

 普林斯頓大學官網上關於顏寧的簡介

 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但直到21世紀初,每100名出國留學生大約只有17人學成回國。在那個階段,儘管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在基礎科研硬實力仍舊相比美國落後許多,許多留美讀博的學生索性就在當地找一份教職謀生。

 因此,顏寧2007年回國任教在外人看來是一條「不夠安全」的道路,因為沒有任何前例可循。但從顏寧的自述來看,當清華向她拋出橄欖枝的時候,她「幾乎是第一時間就作出了這個決定」。然而,正是以顏寧和施一公為代表的一批「海歸」頂尖人才,引領了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157.png

 2011年時候的顏寧 圖源:聯合國新聞

 在清華「如魚得水」的顏寧卻在2017年選擇回到普林斯頓任教,於她而言,是想再次跳出「呆了10年的舒適區」,同時「擴展生命的寬度,體驗在普林斯頓任教的感覺」。在那一年,隨着國家綜合實力的改善,以及基礎科研硬實力的大幅提升,每100名出國留學生約有79人回國發展。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229.png

 顏寧此前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及其團隊

 在這背景下,顏寧的決定再次令外界感到疑惑,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不過,顏寧「歸海」的事實則佐證了一點,即中國新一代科學家以及本土誕生的科研成果,已經追趕上了國際前沿水平,並且受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認可。

 與深圳「一拍即合」

 在開篇提及的那場演講中,顏寧提到了自己的三個夢想,前兩個分別是在清華和普林斯頓任教,顏寧已經相比正常情況下的學者提前了至少十年完成了這一目標。而第三個夢想,「希望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深圳將會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當大家說起生物醫藥的大灣區,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東半球的這裏!」她在演講中說道。

 過去二十幾年,顏寧一次「歸海」,兩度回國,來到深圳追尋人生的「第三個夢想」。在她看來,深圳是一座「夢想之都」,而她,也即將成為這座城市裏萬千「追夢者」的其中一員。

 從外部大背景看,時代的風向正在悄然改變。在中美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國際局勢日益緊張令在美華裔感到不安,而疫情期間受到謠言煽動而頻發的針對亞裔的政治性暴力事件更是引發他們的恐懼感,多種因素一併助推了海外頂尖人才回流中國的趨勢。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302.png

 2021年3月20日,美國民眾手舉「停止仇恨亞裔」的標語在美國亞特蘭大參加集會。圖源:新華社

 2018年,美國啟動了主要針對華裔科學家的「中國行動計劃」,被審查者處境堪憂。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至少有1400名美國華裔科學家離開了原本工作的美國科研機構,轉而到中國開展研究。

 華裔人才回流中國趨勢顯現。與此同時,深圳也有進一步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雄心壯志,希望將深圳醫科院建設成為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機構。深圳所追逐的這一夢想,正如顏寧在演講中所說那樣,二者「一拍即合」。

 深圳大學副教授馬春輝曾寫道,作為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比較好,但產業規模比較小,與深圳市經濟總量不成比例。2021年,深圳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589.60億元,僅佔戰略新興產業比重的4.85%,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1.9%,而且增長速度比較慢,2021年僅增長7.6%。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331.png

 就基礎科研方面而言,由於起步時間較晚,深圳基礎研究目前仍處於加快戰略布局的爬坡過坎關鍵階段,而且相對於長三角地區,深圳醫藥產業相關的人才儲備稍顯薄弱,作為產業基礎的人才、平台都需要進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縱觀全國,當前國內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像顏寧、施一公這樣的科技領軍人才依然緊缺。

 不過,深圳也有一定的優勢。由於起步較早,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已呈現出「一核多中心」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集藥品製造、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而且,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資環境,資金是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未來的競爭終究還是關於「人才」的競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一貫將「招才引智」放在首位,求賢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從2011年開始,深圳啟動「孔雀計劃」,大規模、大手筆、成體系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而正是因為這份補貼,令深圳科研機構引進人才的薪資水平足以與海外高校一較高下,也因此大大提高了深圳的競爭力。

 「深圳年輕,朝氣蓬勃,它有無限可能」,這正是顏寧選擇來到深圳的核心原因。有趣的是,顏寧的座右銘「行勝於言」(清華大學校訓),與作為深圳精神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嗎?

微信图片_20221106131421.png

 演講最後,顏寧向世界發出一份「邀請函」。

 作者丨陳淼松

責任編輯:朱劍明 顏寧:從「網紅」科學家到深圳「追夢人」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