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丨上沙村 福田村地名故事

港深地名故事丨上沙村 福田村地名故事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2-11-18 10:20:3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王一憲,深圳村史研究者,著有《崗廈村文氏的前朝後代》《崗廈文氏族譜》等

    據清同治十三年《東粵寶安南頭黃氏族譜》《黃氏族譜》忠公世系載:「黃忠(名清,字文志,號通理),四十二歲中欽宗靖康元年(1126)丙午科舉人,四十三歲中高宗建炎元年(1127)丁未科進士,仕宋居察院官於粵,見廣州風淳土茂,因擇廣之寶安,立籍以居,其後支派繁盛,而黃氏乃甲於寶安雲。黃忠育二子:金堂、默堂。」

    千年前,如今的福田南還是一片汪洋,少量灘涂在淺海中隱約可見,北部則是荒山野林(如筆架山、蓮花山等)和巨石。光陰似箭,斗轉星移,海水漸漸退去,海岸線北移,沙洲面積逐漸擴大。此時北方諸侯國朝生夕滅,戰亂不斷,迫使中原地區各姓氏大家族向南遷徙,直至走到海邊尋找沙洲或丘陵,拓一方謀生之地。所以,多以「沙」「洲」「灘」取地名。寶安黃氏始祖黃忠的後裔是最早遷來此地的「江夏黃」(湖北雲夢東南派)。如今的上沙、福田黃氏為黃忠長子黃默堂後裔,下沙、上梅林黃氏為黃忠次子黃默堂後裔。

    上沙村地名由來

    上沙村起始地名很特別,與沙、洲並無關係。據上沙《黃氏族譜》及老村民口口相傳,不知什麼時候,從海上漂來一棵椰子樹,被巨浪沖上岸,斜插進泥沙之中,海風呼號,驚濤拍岸,椰樹不斷被推搡,居然直起了腰杆,漸漸長得枝繁葉茂,高不可攀。那時,椰樹在寶安沿海極其罕見。南宋時,黃金堂攜族人來到海邊時,見一棵椰樹孤零零地立在沙灘上,心想,一棵椰樹能在如此嚴酷的環境裏屹立不倒,那麼也一定適合族人生存,於是決定在此搭棚建圍。當時這裏沒有地名,村民們出去拓荒時,就相互招呼:「走,去椰樹下!」時間一長,「椰樹下」便成了這裏的地名和村名。這個名字從宋末開始使用,直到清朝年間《新安縣志》修纂時,造冊官員覺得「椰樹下」的地名太不正規,便建議按當地人習俗,把地名改為「上沙頭」。從此,「椰樹下」改成了「上沙頭村」,後來簡稱為「上沙村」,一直沿用至今。 

微信图片_20221118102100.jpg

    據《黃氏族譜》忠公世系載:上沙村一世祖黃金堂,諱左兄,與恭人吳氏生四子:長子郁孫,次子昭孫(上沙村立圍基祖),三子德孫(油田、關口立圍基祖),四子酉孫(福田村立圍基祖)。

    元初,「椰樹下」的黃氏繁衍至三世祖懷德公時,村裏人丁興旺,村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耕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後人分成懷存房、雲霖房、敬野房三個大房。宗親們為了紀念懷德公的功績,集資興建了祠堂,大門石匾「懷德黃公祠」,楹聯「參山衍派,椰樹長春」(含椰樹村的諧音)。中堂懸掛「昭明堂」,神龕置始祖黃忠、黃金堂、祠堂主黃懷德等牌位,「懷德黃公祠」是這片地區最早用人名題額的宗祠。因黃氏依海而居,耕田、捕魚都要靠天吃飯,村民為了有個祭祀場所,在明朝年間,又建了「天后宮」,供奉媽祖。後多次維修,仍保留了清代建築風格。2001年10月16日,「懷德黃公祠」被福田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申報為深圳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微信图片_20221118102106.jpg

    清順治年間,沿海一帶海盜經常上岸侵擾,成為附近村民心頭之患,大家外出耕田時,就派人在山上堆積牛糞或禾草,一見海上有賊船駛來,就點着冒出濃煙,當地土話稱「煙墩」。田間耕作的村民看見山上冒煙,便跑回家閉門防盜。再後來,清政府為了防止「反清復明」,強令沿海一帶內遷五十里,使大量村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遷到西河一帶暫住。從此,黃氏生活異常艱辛,飽受飢餓、疾病折磨,死亡者眾多。七八年後,有周、王兩位巡撫大人見此慘狀,上表朝廷,才允許村民返回原村居住。這次遷出又折返,勞民傷財,農田失耕,房屋失修,祖墓無人打理,成了十室九空,元氣大傷。當時沙頭流傳一句話:「乞兒佔地主,遲佬佔圍牆。」意思是,返村時,先到先得,回來晩了只剩下圍牆。黃氏村民搶先返回,接收了村後的大片田地和村前海岸邊小片田地,以耕種為生,生活安定下來,復村至今也已有三百多年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一頁風雲散,變幻了時空。」新中國成立後,上沙村隸屬於沙頭鄉管轄。1959年前後,糧食統徵,村民生活極度困難,曾發生過群眾性「逃港」,黃氏赴港人數驟增,在港成立了黃氏宗親會,並興建了「黃氏祠堂」。直到1980年,深圳市經濟特區成立,村民們「洗腳上田」,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1992年6月,上沙村實行城市化,村民轉為城市居民。上沙村委會變更為上沙、塘晏、椰樹三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11月29日,上沙企業公司變更為上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的上沙社區位於福田區西南部,東與沙嘴村毗鄰,西與下沙村接壤,北倚濱海大道,南臨深圳灣。由東村、塘晏、椰樹、龍秋、九園共五個自然村組成。

    福田村地名故事

    福田村近90歲老村民黃柱穩花了十年時間,鑽研殘缺舊族譜,廣泛聽取眾長者口述,記錄下《福田環慶堂綜合族譜》。據該族譜載:1190年,黃金堂的四子酉孫攜妻曹氏及子奕霖,來到「椰樹下」東邊開基創業。那時前面都是海水,只有一片灘涂,俗名「蝦底灘」(圍頭話: 蝦底盤) 。酉孫先是寄身於陳氏農莊,幫人放鴨為生。後來海水逐漸退去,「蝦底灘」變成大面積旱地,村民開始改為種田。鴨寮南邊原有兩個村莊,一個歐氏村,一個戴氏村。元朝時期,歐氏受官府欺辱發生一場劫難,歐氏戴氏都遷走了,黃氏接收了他們的田地。北部荒山野林下(筆架山)原有一個800人的張姓「蚊洲村」,黃氏村民經常跨過地界去蚊洲耕田,被張氏稱作「隔田佬」,黃氏村亦被稱:「隔田村」。蚊洲村張氏在戰亂中陸續遷往他處,只有少數張氏在田面居住下來。

微信图片_20221118102117.jpg

    據黃老先生記錄:隔田村建村前,有一位地理文師(風水先生)前來借宿,酉孫公熱情的款待了他。文師一連住了十天,臨走拿出一張為黃氏定製的建村圖,以表謝意。圖中註明建村時一定要在鴨寮中央建一個八角社壇,每晚掛一盞油燈照向南邊,可保人丁興旺,基業大增。1380年,黃氏依文師圖紙建村,因經濟拮據,八角社壇只建了六角社壇。1511年,黃氏族人在社壇側後面,又建了天后宮、澄心庵、武術館等。果然,黃氏人口快速發展到3000多人,到了黃氏十九世孫嗚顯公時,他帶領族人興建了酉孫黃公祠,祠堂楹聯「福德潤澤,田園廣闊」。從此,「隔田村」改為「福田村」,但各村老村民至今還是習慣稱「隔田村」。

    改革開放前,福田村民以耕田為主,生活艱辛。因與香港馬草龍一河之隔,部分村民只能過河到香港出賣苦力,許多人便留在了香港,在香港建立了黃氏宗親會和黃氏祠堂(與上沙同堂)。福田村雖不大,但古書屋和古炮樓不少,有花廳、南塘房厚光堂書室、西潮房、仰崖書室、成德堂書房、藝醮堂書屋、澄心堂、謙光書室、滛光堂書房、黃勝書房,還有炳才炮樓、金山炮樓、添容炮樓、能合炮樓。六角社壇和天后宮於1958年拆除,結束了它578年神話般的歷史。而大多數書房和炮樓是1993年拆除的,金山炮樓是現存的唯一古文物。

微信图片_20221118102128.jpg

    深圳特區成立後,原住居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堅持重建祠堂,保留家族歷史,讓後人牢記先祖創業的不易。1996年,福田頤樂堂建成,神台上供奉着「宗二世祖考酉孫黃公、妣孺人曹氏」牌位以及三世祖直至八世祖的牌位。

    1992年,福田村經城市化改造,成立了福田環慶股份公司,股民有集體分紅,有房收租,過上了令香港黃氏宗親羨慕不已的富裕生活。如今,福田環慶股份公司投資了4000多萬元興建了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圖書館,組建舞蹈隊、樂隊、足球隊、籃球隊、醒獅隊、書法學會、自行車協會,每年開展近百場次的文體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田村書法學會成為全市特有的文化品牌,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書畫作品,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它們竟出自於飽經風霜的村民之手,這真是四十年時光飛逝,換了人間。

    註: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香港商報

1667974714647177.jpg

責任編輯:高心雲 港深地名故事丨上沙村 福田村地名故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