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經濟點評】供銷社能做什麼

【經濟點評】供銷社能做什麼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2-11-23 08:17:3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易憲容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日前宣布大舉招考公務員,加上近期湖北、重慶、寧夏等地供銷社大規模的擴張,有海外媒體就無端猜測,被視為昔日計劃經濟時代產物的供銷社重新為政府所關注,這可能意味着中國重回計劃經濟時代,甚至於有海外媒體認為,供銷社就是計劃經濟的「活化石」。其實,這種說法既不了解改革開放之前供銷社的過去,也沒有正確評估現在的供銷社到底要做什麼及能做什麼。

 早期供銷社計劃性最弱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展計劃經濟,政府對私營經濟採取逐漸消滅的政策,各種合作制度開始盛行,以農民入股合作組成的供銷社也在這個時期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到1957年,供銷社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商品流通網絡,這個網絡也成了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等的主管道。1958年人民公社之後,供銷合作社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時期,與國營商業兩次合併,後又兩次分開。同時,供銷社的產權結構也完全變化,由農民入股合作制轉變國家所有制。

 供銷社的主要任務是組織供應農村的生產資料、農民的生活用品,以及統購統銷部分農產品(如棉麻、薄荷油等),以此來滿足農村生產及農民生活的所需。比如,保證農業生產所需的農藥化肥動力油的供應,保證農民及居民憑證購買物資的供應(如豬肉、布料、食糖等),及供應居民所需的其他生活用品。在短缺經濟時代,這是保證農村地區生產和生活能夠正常運行最為基本的條件。

 供銷社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前「最不計劃」的部門,它不如糧食局(對糧食食油的統購統銷)、物資局(對工業品的統購統銷)、食品公司(對生豬統購統銷)完全是在國家計劃管制下,是完全的計劃經濟。但供銷社統購統銷產品比較有限(比如棉麻等農產品),並通過計劃管道採購分配來的商品(比如農村生產資料等),其他商品完全可以根據居民的需求自行採購。這些商品採購可以通過國家統一供應體系,也可在國家供應體系之外自行採購進貨。可見,在那個時代,供銷社計劃性最弱,市場意識早就在萌芽,這也正是在改革開放後,供銷社能夠堅持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向綜合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開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商品由短缺變為過剩,農村商品流通的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打上計劃經濟烙印的供銷社來不及轉型,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規模逐步萎縮。同時,由於相關政策一直滯後,及農村市場力的天然弱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不僅農村與城市、城市居民與農民之間的相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沒有建立起一條農產品運行流暢的管道。比如,不少農產品在城市超市與在農村農貿市場,就是「一里」之遙,價格卻相差懸殊,這意味着農產品流通管道嚴重不暢通,既不利於農民收入增加,也不利於消費者。還有,「三農」問題為何多年來都是政府的「一號文件」,就在於農村問題已經成了不利於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難題。「三農」問題不化解,中國式現代化難以實現。

 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起,供銷社就開始在探索向綜合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新路子。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發布,提出要按照強化合作、農民參與、為農服務的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社改造,逐步辦成規範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實現農民得實惠、基層社得發展的雙贏。還有,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還提到,供銷社要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現在政府重新關注供銷社這種組織形式,就得對供銷社的功能重新定位並實現轉變,即向構建綜合性、規模化、現代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轉變,這樣才能讓供銷社逐漸成為服務農業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這種轉變可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如何把供銷社的優良傳統發揮,真正服務農民和農村,讓農民的農產品賣出去及讓工業品走入農村。二是要以市場化方式對農村的各種資源進行全面重組和整合,以便提高農村資源進行配置效率,以此來提高農民收入。三是爭取更多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以市場化方式加強為農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提高為農服務體系的效率,增加對最弱勢農民生活的便利性服務。綜上所述,中央政府關注供銷社並非是重回計劃經濟時代,而在於如何對新時代供銷社的基本功能進行定位,用市場化的方式讓供銷社的優良傳統發揮出來,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必要之舉。

責任編輯:羅維維 【經濟點評】供銷社能做什麼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