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題】中醫送暖 醫者仁心

【專題】中醫送暖 醫者仁心

責任編輯:副刊 2022-12-05 16:00:13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洪嘉禧 圖片:Karena、受訪者提供)常說「醫者仁心」。喜見香港近年中醫規範化,有不少仁醫造福百姓,記者採訪了一老一少兩位中醫,分享他們難忘的行醫故事。中醫進入市場,讓市民有更多選擇,中醫師為病者把脈的那雙手,會不會更有溫度?

2.jpg

  葉桂能中醫師表示,中醫行業面臨斷層問題,政府應重視其發展階梯。

  今年初新冠疫情第五波爆發時,不少人都有求醫無門的經歷,只能在家中靠吃西藥或中成藥紓緩病情。記者一家也曾中招,其中一位家人轉陰後出門求醫,仍被「疑有病徵」為由拒於門外。回想起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中提到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孫氏收治麻風患者600多人,其醫德醫術深為後世敬仰,不禁令筆者感歎香港良醫難求。

  註冊中醫葉桂能在觀塘開設承德醫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肆虐期間,他要求員工在2月12日至4月22日休假,獨他一人當值,在診所內負責看病、執藥。當時有很多病人感到無助,打電話說家人中招,葉醫師就根據症狀開藥放在管理處,請他們無恙的家人來取藥,一般服用中藥4至5日就康復了,沒有後遺症。葉醫師表示:「病人無助時給予安慰很重要,講幾句等於食半劑藥,我也呼籲學生主動聯絡認識的人,幫助醫治身邊的人,減低恐慌,協力渡過難關。」

3.jpg

  葉醫師的診所雖然布置平實,但前往看病的街坊、病人絡繹不絕。

   向街坊推廣中醫知識

  醫館以街坊客為主,提供社區服務,葉醫師認為中醫是生活醫學,應將中醫知識推廣給市民。生活上稍不注意就會生小病,但其實小病不需要到醫院看診,浪費金錢和資源。葉醫師說:「很多病人由開張第一個星期到現在都在找我診症,他們有不舒服就會打電話給我,如果是小病小痛,我會教他們怎樣在生活上調節,就如朋友聊天一樣,又或可以即日來把脈,執數劑藥回去調理。」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急速,人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也較以往不同,希望能夠便捷和快速,很多患者選擇西醫的原因是認為中醫療效「很慢」,但葉醫師卻不認同,指出「療效慢」的原因是沒有對症下藥,他解釋:「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醫症候,每位病人獨有一方,而且五日一候,藥方又要因天地人再調整。例如咳嗽,中醫分為寒咳、熱咳、虛咳、傷脾胃咳等,要看什麼原因,再觀察天氣及病人的生活環境,這是中醫的靈活之處,但也是最難掌握之處,非常講究醫師辨症論治的能力。如能對症下藥,很快就會藥到病除。」

7.jpg

 紅斑狼瘡令患者手指潰爛,經葉醫師治療後成功恢復如初。

   曾治奇難雜症

  葉醫師曾經醫治不少奇難雜症。1998年他剛畢業,便遇到一位30多歲、從小患有紅斑狼瘡的女士。當時她全身皮膚潰爛,手指部位已爛到西醫準備切除的地步,滿身傷口令她十分疼痛,經常要用棉布包着手部傷口,每天起床時床單都被傷口的血水滲濕,令她有輕生的念頭。女士在機緣下結識了葉醫師,便希望到醫館最後一試。葉醫師當時第一次醫治這類病,免費為她診症,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每星期四至五次的推拿及皮針針刺背部,每次約一小時,患者雙手日漸康復,數年後也沒有復發。

8.jpg

葉醫師曾治療的糖尿足病例。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這是最啟發葉醫師的一句話,但他感慨,香港中醫很少人去探索「皮毛」的治療。

  現時在葉醫師診所看病,五劑藥300元,推拿也是300元一次,不收診金,費用相宜。葉醫師還醫治過不少糖尿足、雞眼等奇難雜症,很多病人因為「爛腳」,西醫要截肢,才找中醫嘗試醫治,但其實採用中醫外治法、透過「治皮毛」就可以解決問題。他表示:「中醫是天人合一的醫學,一代代人累積的知識,易學難精。如果有古老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而且價錢又便宜,市民為何不用?中醫博大精深,但不是所有人認識它的好處。中醫有很多治病的理念、方劑,均有很高的醫用因父亡故成為中醫價值,現在被開發出來的不過寥寥數種,實在可惜。」

4.jpg

門口右邊是放置藥材、湯包的房間。

  葉醫師的父親也是中醫師,小時候跟在父親身邊,年紀輕輕已懂得為自己把脈治病。記者以為他從小就以成為中醫作目標,但他修讀的竟是英語系,至1990年父親不幸離世,才立志要成為中醫。他回憶:「父親是中醫,小時候也為我們看病,但當時中醫還沒有規範化,只是民間流傳的偏方,不受重視。而且香港受西方觀念影響,市民只信西醫。父親當時患有糖尿病,嚴重時被送到政府醫院,當時我覺得愈醫愈不妥,他用西藥治療,藥丸愈吃愈多,卻沒有減輕徵狀,而是愈醫愈多病。由每日一粒藥丸,至病重時早午晚各9粒,一日要吃27粒藥,我覺得父親不是病死,而是吃藥死的。」父親離世後,葉醫師便立心學中醫,希望以醫術施愛,直至不惑之年才讀中醫。

  優秀醫術面臨失傳

  當年想成為中醫,香港大學仍未有正規課程,葉醫師正好遇上HKU SPACE(港大專業進修學院)招生試行中醫課程,他便成為香港第一批規範中醫,葉醫師憶述:「當時要讀九年夜校,我辭去正職專心讀書。不同地區擅長不同的治療手段,如東方砭石、南方九針、西方藥物、北方艾灸、中原推拿及導引術,當時我最想讀推拿科,更有幸認識了恩師吳文豹,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我有問題會立即請教吳教授,他亦樂意傾囊相授。」

  中醫學的傳承與師承教育密不可分,葉醫師認為中醫規範化是好事,但同時令師承關係變得薄弱,他表示:「現時學生考牌後都沒有時間跟師傅學藝。以前跟師傅學習後自己到江湖歷練一段時間,再回去找師傅。師傅不一定要高學歷,但要經驗豐富。學生應該選擇跟隨一位優秀的老中醫,學習他的一生所得。如吳教授般知識豐富的老中醫愈來愈少,這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來到香港的內地骨幹中醫漸漸退休,他們的優秀醫術並沒有很好地承傳下去。」

  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中醫也開始像西醫一樣標準化,很多中醫醫療機構都在進行商業化的包裝和推廣。中醫畢業生沒有能力自己開診所,只能替人打工,還要追「業績」。葉醫師認為香港中醫商業化也衍生其他問題:「中醫在發展過程中無法脫離商業化,近年愈來愈多連鎖中醫機構用藥粉,不用藥材,年輕中醫少了辨認中藥材的機會,對中醫的未來發展會造成障礙。藥粉也令藥效降低,人體的氣有升有降,中藥也一樣,沖出來的藥汁不夠濃烈,令其升降功效減低。」

  如何才能令中醫持續健康發展?葉醫師慨歎就如這次疫情,中醫幾乎在家放假,非投入第一線救助,政府沒有善用中醫資源,未來應召集專家籌劃香港中醫發展,而不是待那批國寶級的老中醫都退休後,才亡羊補牢。

  屋邨開診 回饋街坊

  註冊中醫吳嘉麗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第八屆畢業生,她坦言,首兩屆中醫畢業生難找工作,很多人畢業後未必做中醫。隨着香港成立了教研中心,中醫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到教研中心工作,有三年合約期,之後若機構有空缺,第四年便可晉升成為正式中醫師,中醫在香港的前景愈來愈開闊。

9.jpg

  吳嘉麗中醫師坦言,政府應更重視中醫專業,才能令業界有更好發展。

  吳醫師亦曾在教研中心工作,其後自己在屋邨開診所。為何不選址尖沙咀等商業區,賺取更多診金?她表示:「我小學時在觀塘順安邨居住,數年前看見屋邨內有空置舖位,便決定開設診所。這樣可方便邨內病人來診治,例如老人家行幾步就可以看病,又或收工才來。有時候也會有急症,令我接觸到更多病例,累積更多經驗。」

12.jpg

  中醫吳嘉麗(左)獲街坊送贈「仁心濟世竹林茂 惟賢惟德人嘉麗」題字。

   連月上門為中風者針灸

  吳醫師面對的患者以老人為主,更有伯伯在開診前已坐在門口等看病,大部分都是腰痛、關節痛等退化性疾病,吃止痛藥沒有效來求助,大多經過連續針灸治療後紓緩不少,吳醫師笑說:「有時會遇到耳背、沒有記性的老人家,就要花更多時間講解、跟進病情。」其中有一位獨居老人令吳醫師印象深刻。老人的家人都在美國生活,去年6月中風入院,兒子回港看他,當時老人半身不遂,兒子帶他回家照顧,出院時就打來診所詢問,吳醫師即日上門為老人針灸,之後幾乎每天抽時間上門,連續針灸一個多月,也沒有收取上門費。老人由半身不遂至後來可以使用拐杖行路,現在吳醫師偶爾會見到那老人在屋邨內走來走去,令她感到很滿足:「在屋邨開醫館有一個好處,可以更容易觀察患者的病情!」

21.jpeg

  吳醫師(後排右一)在疫情期間探訪獨居長者,進行義診。

  除了診治邨民的疾病,吳醫師也參加了中西醫協作計劃,間中會在聯合醫院病房作駐場中醫,不過大多需要病人在48小時內情況穩定、再加上與西醫溝通後才可以接受中醫治療,因此較少機會接觸到急症。一次在上水醫院有一位女士中風腦出血危重,病人昏迷加高燒、高血壓,不適宜做手術,當時患者的家人想以中醫治療,主診醫生也願意中西醫協作,於是請了吳醫師幫忙,她用中醫傳統救急方法,經過兩天針灸後病人退燒且血壓穩定。吳醫師表示,現時的中西醫有更多機會協作,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她建議中西醫雙方應該積極交流,互相理解,建立信任關係,對病人會有益處。

11.jpg

  吳醫師師從廣華醫院邱澤亮教授(後排左五)多年,從他身上獲益良多。

   要規範更要傳承

  吳醫師表示她很幸運,曾經跟不少老中醫學習,在制度下她有機會接觸很多老教授,如廣華醫院針灸科顧問醫師邱澤亮是她的啟蒙老師,另有北京推拿科中醫教授金家華,以及中大中醫教授梁頌名,畢業後遇到難症都會請教他們。吳醫師感慨,現時很多老中醫退休,出現很多年輕講師,不利於中醫學生的培養,加上不少學生太早進入私營市場,不能持續在公營醫療機構內服務,缺乏積累臨床經驗的機會。她提出的觀點,與上文葉醫師所言相合,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老中醫的傳承問題。

  關於近年中醫人數膨脹得很快,有供過於求現象,吳醫師認為:「中醫收費愈來愈低,自設診所的中醫難以生存,而公立診所職位有限。如能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增加就職機會,薪金跟隨政府薪酬表階梯,令中醫師有較好待遇。政府重視中醫專業,才能有更好發展。」

  連鎖中醫診所愈來愈多,但中醫質素參差,加上有按摩館、養生館等聘請沒有牌照的中醫「執業」,吳醫師坦言,若這些地方發生醫療事故,會令人對中醫產生不良印象。她建議政府加強規管,亦期待未來香港中醫院落成後能擴大中醫市場,讓市民對中醫有多一重信心。


責任編輯:副刊 【專題】中醫送暖 醫者仁心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