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訪】雕塑家朱達誠 雕塑偉人 鑄造靈魂

【專訪】雕塑家朱達誠 雕塑偉人 鑄造靈魂

責任編輯:副刊 2023-07-12 18:14:34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雕塑,承載了歷史文化,也承載了精神與靈魂。朱達誠鑄造雕塑時不止將人物的神態和動作刻畫得淋漓盡致,他並會投入自己的情感,為每件作品注入匠心與靈魂。或許讀者未必認識他,不過對屹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外的李小龍像,或中山紀念公園的孫中山像相信不會陌生,這兩座雕像就是出自朱氏之手。雕像栩栩如生的神態,令人一看立即想起這些名人的事跡,讓這些偉人的光輝形象永留人間。 (記者:Janice 攝影:蔡啟文)

朱達誠是香港殿堂級雕塑家,工作室書架上擺放了2007年他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的照片。他手上的是1988年首次參加雕塑比賽的作品《天地之舞》小樣雕塑。

06.jpg

香港文化博物館門外展示的李小龍雕塑,踢腿姿勢動感澎湃。(Janice攝)

 追夢奮鬥的移居者

 朱達誠與香港的故事,可以從1984年說起。朱達誠成長於湖北,在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成為學院的雕塑室主任。當事業發展不俗之際,卻在上世紀80年代選擇移居香港:「太太的父母居住香港,她說想移居時我考慮了很久,當時我40多歲,人生路不熟,連粵語也不會說。但為了與家人團聚,最後還是來了。」人到中年,由零開始,適應新生活、學習新語言、尋找新工作。80年代要在香港找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並不容易,幾經轉折,他在太太的朋友介紹下,於昔日主題公園「宋城」覓得一份繪壁畫的短期工作。公園要請人畫一幅7米長、2米高、以「八仙過海」為主題的壁畫,聽到有工作他二話不說就答應。憑藉美術學院訓練的紮實畫功,朱達誠繪畫的壁畫令園方十分滿意,更聘請他全職為園內蠟像進行修復工作,他淡然地說:「工作總算與雕塑有點關係。」

 熱愛雕塑的他,後來轉到一間石膏雕塑公司,為聖誕節、復活節製作節日石膏掛飾,如聖誕老人、天使等,雕塑風格從古代東方轉為現代西方,雖然雕塑這類商品有如機械式操作,但他依然認真對待每件作品。八九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朱達誠為石膏公司雕塑模型,倒模量產,大受市場歡迎,他因而獲老闆賞識,得到優厚待遇。當才華得到肯定,朱達誠希望藝術造詣更上一層樓,於是開始一邊上班,一邊兼職擔任美術雜誌編輯,加強與藝術圈的聯繫。朱達誠並積極參與雕塑比賽,希望闖出名堂。他憶述首次參賽是在1988年:「九龍公園開幕在即,為園內雕塑廊舉辦了以『陰陽』為主題的雕塑比賽。我構思以中國神話人物女媧和伏羲分別代表天與地,並將抽象的人物形象交纏一起,突出主題。」結果,朱達誠創作的《天地之舞》成功入選成為園內公開展示的雕塑。及後他繼續參加不同的比賽,並在雕塑界嶄露頭角。

朱達誠仍保留以他作品為模型、未上色的塑膠公仔。

朱達誠不但精於創作人像雕塑,也擅長人像畫。這兩張畫作描繪了朱達誠移居香港初期的無助與壓抑的情感。

 探索藝術的教育者

 朱達誠在內地有教學經驗,來港兩年後,獲邀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開班授徒,後來更「教高一班」,成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進修學院藝術課程的導師,報名的學生多到要抽籤爭學額,那是由於他有一套高效的教學方法。「我曾在農村教農民用泥捏雕塑,從而摸索出一套『短、平、快』的教學方式,學生數個月內便學會雕塑人像的身體比例、表情處理等基礎。曾經有兩名台灣學生在課程完結後跟我說,從沒有老師以這種有效的方式教學。」談到學生,朱達誠語氣中多了幾分自豪感。因為,今天他的不少學生已經在雕塑界獨當一面,在香港多個商場均可以見到他學生的雕塑作品。

 公共雕塑的創作者

 千禧年代,香港多間藝術博物館落成,擅長人像雕塑的朱達誠受委託創作多具公共雕塑,最廣為人知的是豎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入口處、3.5米高的李小龍側踢雕像,朱達誠對該作品的創作過程仍記憶猶新:「為配合2013年李小龍展覽,館方2011年便找我商量,當時尖沙咀星光大道已經有一座李小龍雕塑,市民及遊客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必須做一個與之不同的。」他為此看遍李小龍所有電影,細心觀察這位功夫巨星的每個動作,他發現李小龍幾乎在每一部作品都有將敵人一腳踢飛的場景,茅塞頓開的朱達誠立即繪出李小龍經典的側踢草圖。「李小龍雕塑多以兩腳?地形象為主,尖沙咀那座擺出的是防禦姿態。側踢動作無疑充滿動感,但作為雕像,僅靠單腳支撐,重心難以掌握,容易傾倒,這一點難度最高。」當時他花了不少心思製作小樣模型,刻畫細節,反覆嘗試才完成了今天這座栩栩如生的巨型雕像。由於朱達誠雕塑的對象多是對社會有貢獻或是出色的人物,在他眼中,它們並不是雕像那麼簡單,他會將雕塑對象當作「人」般看待。每次回到工作室會向它們打招呼,離開時會說再見,創作期間會視它們為前輩,與它們傾訴交流,並專心研究這些偉人的生平事?、性格特點,投入的除了是技藝與心思,還有情感,恍如將靈魂、精神注入雕塑之中,這就是他的人像雕塑形神兼具的原因。

朱達誠另外製造了一個嫉惡如仇表情的李小龍頭部雕塑,靈感源自電影《精武門》。

朱達誠為中文大學設計的2米高雕塑「家」(圖為小樣),草書「家」字線條圓勁有韻。

 敢於發聲的先行者

 近年香港社會藝術氛圍濃厚,朱達誠卻坦言年輕雕塑家相比他那個年代,更難出頭:「雕塑不像其他藝術媒介,需使用大型工具,要有寬廣的創作環境,還要有相當的體力。」香港地少人多,能存放和展示大型雕塑的空間有限,無疑消磨了雕塑家的創作意欲。他認為政府雖然建設了香港大會堂、中央圖書館等展覽場地,但有些展覽空間並未充分被利用,「例如油街實現藝術空間,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最少3個月,一年就只有三數個展覽,且展場長期冷清清。若將展期縮減至每月一次,或舉辦群展,並且放寬展覽的申請門檻,一年就有十多位藝術家獲展示作品的機會。」他同時認為,現今香港甚少有公開雕塑比賽,也是新一代雕塑家難以上流的原因,「我那個年代有很多雕塑比賽,若能給年輕雕塑家多點參賽與展示作品的機會,他們會有更大動力創造出具當代意義而又能代表香港的作品。」除了指出展覽場地不足的問題,朱達誠對某些展品亦有精闢的個人見解,「如M+博物館近年斥巨資購入『清友壽司吧』,以及數萬個小泥人組成的《亞洲土地》,這些展品均需要頗大的空間展示。其實香港有不少立體展品既具當代元素﹐也能代表香港,同樣值得展出。」

 M+博物館斥資1500萬元購入「清友壽司吧」,備受社會爭議。

 憑一張相片 雕塑孫中山全身像

 跟朱達誠做訪問,聽這位雕塑大師說藝術,談生活,獲益良多,兩小時轉眼就過。朱達誠的工作室放滿雕塑,掛滿草圖,他如數家珍地向筆者介紹大大小小的雕塑模型、人像及照片,並說大部分偉人的雕像,都是在這個空間不大的工作室「誕生」,除了某些巨型人像。但見朱氏隨手指向其中一張照片,輕描淡寫地介紹,那是他藝術生涯創作過最大型的人像雕塑——高達4.5米的孫中山像。由於孫中山的雕像身軀過於龐大,他要特意回到湖北美術學院,並邀請7位雕塑系研究生做助手,照片正是當時朱達誠與助手製作雕像時拍的,他記得那年武漢的夏天格外炎熱,因此相中人都是赤膊上陣:「那時上環的中山紀念公園即將開幕,園方要求鑄造辛亥革命成功後、有鬍鬚的孫中山形象。世界上有太多有鬍鬚的孫中山像,由於辛亥革命在武漢武昌起義,我回家鄉找資料,終覓得一張孫中山在革命成功後回港的照片。考慮到雕像樹立的位置背海面山,我將孫中山的頭部設計成轉向一邊,眼望遠方,手上大衣被風吹動,寓意革命的風浪。即使很多人協助製作,也要半年時間方完成身軀,過程十分艱巨。」 

矗立在香港中山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雕像,將這位領袖高瞻遠矚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朱達誠(前排左二)為做好孫中山像,與助手一同赤膊上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盡顯大師風範

 朱達誠不止一次鑄造孫中山像。香港孫中山紀念館開館時,也請他塑造了一座沒有鬍鬚、在港求學時期的孫中山像,「當年館方只提供一張17歲、清朝時期孫中山的照片給我參考。我唯有憑藉那張照片設計人像的全身造型,完成的孫中山像,梳長辮,戴瓜皮帽,手上拿?古代線裝書和一本較小較厚的英文書,帶出他學貫中西的才華。左手拿起長衫向前走,喻意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兩座孫中山像,動態、神緒、喻意各異,絕無半點重複,這就是大師風範。

09.JPG

朱達誠兩度為孫中山鑄像,神情姿態各有不同。

 80後雕塑家傳遞正能量

 雕塑是一項體力勞動的藝術,年過80的朱達誠坦言已開始感到吃力,但卻未打算暫停創作,還笑稱自己是個「80後」,依然保持年輕心態。他認為香港仍有不少值得他鑄造的人物:「例如『光纖之父』高錕,金牌風帆運動員李麗珊。我之前構思以當代、非寫實的方式刻畫李麗珊,以抽象的風浪、她的辮子表達在任何風浪中都能自強、拼搏的香港精神。就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呈現了其心中的英雄;羅丹的雕塑刻畫受苦受難的人,展現了底層人物的堅強。這些西方大師的作品表達了多元文化的精神,讓人看過後感受到愉快、悲哀等情感,能激起觀看者的共鳴。」朱達誠希望自己創作的是對社會有貢獻或有一定成就的人物,讓人從雕塑中獲得啟發﹐感受到正能量。

朱達誠希望鑄造奧運金牌風帆運動員李麗珊的人像。(新華社圖片)


責任編輯:副刊 【專訪】雕塑家朱達誠 雕塑偉人 鑄造靈魂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