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葉辛:不曾蹉跎歲月

2014-08-04
来源:香港商报

  攜新作《問世間情》亮相貴陽書展

  葉辛:不曾蹉跎歲月

         

  作為一名作家,葉辛身上最鮮明的創作標簽是「知青文學」:他在過去近40年的寫作歲月里,一共創作了10部反映「知識青年」群體命運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蹉跎歲月》、《孽債》、《客過亭》更是被奉為經典之作。然而,葉辛最近推出的新作《問世間情》,卻將視角轉向了那些被城鎮化大潮裹挾著走進城市的外出務工族群,講述他們在時代巨變時期卑微而劇烈起伏的命運。有人認為,葉辛「轉型」是因為知青文學已不再是一個社會的主流敘述,并猜測他很可能對此類題材封筆。眾說紛紜中,葉辛本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他寫作生涯中有過的變化與堅守,分享他等身著作背后的創作感悟。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從「知青文學」

  轉向「打工文學」

         

  對貴州人而言,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是一個他們非常熟悉的作家。因為,1969年,19歲的葉辛第一次離開家鄉上海而奔往的地方就是貴州,他以「知識青年」的身份在一個叫「修文縣久長鎮永興村砂鍋寨」的异鄉生活了10年零7個月;再后來,又以雜誌社編輯、作家的身份在貴陽生活了10年。這20年的經歷與思考,被他寫成10部「知青」體裁的小說,有的還被改編成電視劇,以奇高的收視率風靡中國。然而,8月1日至4日在貴陽舉辦的第24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葉辛帶來的新書《問世間情》卻不再是以貴州知青生活為背景的創作,而是講述了在上海城鄉結合部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索遠與「臨時妻子」麻麗的生活,因為其原配妻子但平平的意外到來而陷入冲突的故事。由「知青文學」轉向「打工文學」,葉辛讓喜愛他的讀者大吃了一驚。對此,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講述了他「轉型」的原委。他說:「十幾年前,我在廣西南寧參加一個作家采風活動,第一次聽說有此類事件,后來到廣東、上海采風,也聽到過很多相似案例;去年全國兩會上,一位叫劉麗的農民工代表提交的一個議案,就是呼吁政府關注打工一族的『臨時夫妻』現象。所謂臨時夫妻,就是一起打工的一對男女下班后住在一起,像夫妻一樣,但實際上,他們各自都有或是留在家鄉務農或是在別的地方打工的配偶及子女。逢年過節,他們就各回各家探親,但過完春節假期,他們重新進城打工,還和臨時配偶一起生活。很多臨時夫妻一起生活的時間反而要比他們和自己的原配一起生活的時間更長。你可以說它是有違倫理的,但它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規模龐大,去年全國婦聯公布的一個數字就說,據其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群體中的『臨時夫妻』不少於10萬對。」「一連串的線索,促使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以往我們對『外來務工者』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方面,覺得進城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卻忽略了他們人性、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他們的情感、性生活、對幸福的定義等都因為城市生活而發生了碰撞、改變,甚至扭曲。作為一個作家,我自認為有責任去表現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需求。如果我們只是把他們看作一種經濟因素,而不去關注他們作為人的生存狀態,那我們的改革開放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續的。文學就應該去表現時代,從文學家的角度對一些社會現象發出當代的詰問。」葉辛告訴記者,為了彌補對打工生活的體驗缺失,他經常到上海市郊農民工集聚的城鄉結合部去進行社會調查,與他們聊天、去參觀他們位於城中村的住所,以及走進工廠與各個層次的人員座談,獲得了大量真實的創作素材。而對進城務工者渴望融入城市的心理洞察和生活反差引起的觀念冲擊,葉辛認為他是完全理解的。

  「19歲以前我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生活在繁華的黃浦區。之后,我在貴州生活了21年,后來又回到了上海。上海是大都市,而貴州直到現在都是經濟上相對滯后的省份,這是一種兩極的落差。我的人生經歷使我學會了用兩種目光關照世界,一是用上海時尚的、現代化的目光來關照偏遠的鄉村;反過來我也經常會換一個角度,用農民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大城市。當兩個角度交匯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有東西可以寫出來。」葉辛說。

  書寫時代是作家的使命

  事實上,《問世間情》并不是葉辛第一次嘗試「打工文學」的創作。他在2007年完成的長篇小說《上海日記》,透過外來務工青年全小良的視野,講述他經歷的城鄉生活及理念差別,以及由此引發的命運之變。葉辛還透露,他手頭有一部已經寫了兩三萬字的長篇小說《城市化的女人》,主要人物也都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她們的年齡、職業及進城后的生活境遇都不相同。稍后這本小說的創作還會繼續進行。被提及的這一個個題材,似乎都印證了葉辛將對「知青文學」封筆的傳聞此說法在他於2011年發布新書《客過亭》之后便開始流傳,推測的邏輯是「10部知青小說,從青年寫到老年,差不多完成了一代人的命運書寫」,「已經說無可說」。對此,葉辛笑著表示:「自己的故事講完了,我還可以講別人的故事,我手頭有大量現成的精彩素材。但到了我這個年紀,我總不能聽到什麼精彩故事就寫下來。我要琢磨琢磨,這個故事的價值在哪里,光是精彩我不會寫,我總要寫點有價值的。」對葉辛來說,他所看重的「故事的價值」,也許是指「能否引發更具時代性的深度思考」。回顧他近40年的書寫生涯,這個創作取向貫穿始終。以他最著名的「知青三部曲」為例:成書於1970年代的《蹉跎歲月》,寫當年插隊知青的苦難、愛與理想;轟動於1990年代的《孽債》寫他們回到城里的困惑與境遇;2011年的《客過亭》寫已到退休年齡的知青們對這一生的感悟與內省。三部小說關注的對象雖然都是知青,但他嘗試呈現的主題卻發生了變化,人們可以在字里行間明顯感覺到,他是想要通過描述一代人的命運,透視一段生動鮮活的中國當代史。從「知青文學」轉向「打工文學」,也遵循了同樣的創作理念。他對巨變時代背景下一代人命運的關注一直持續,對社會變化冲擊下的精神世界與人性的審視和追問從未停止,他總能在不同的故事中抓取到叩擊讀者心靈的亮點。這種成長式的創作,賦予了他的作品以時代性。葉辛告訴記者:「小說也有記錄歷史的功能。作為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親歷者,作為目前城市化浪潮的觀察者,我希望將我們經歷的歷史以文學的方式真實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我也希望作品能呈現我對個人與時代命運的反思,對社會演變的反思,最終的目的是想要探究這一代人的經歷對以后幾代人和整個社會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一代代作家都把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好,那麼連貫起來,我們的文學史同樣也是色彩斑斕的。而將來的年輕人如果想了解這一代人的歷史,他們可能會有興趣讀讀我們的小說。」

  葉辛

  1949年10月出生於上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筆會副主席、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曾擔任第六、第七屆全

  國人大代表和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山花》、《海上文壇》等雜誌主編。著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三年五載》、《恐怖的颶風》、《在醒來的土地上》、《華都》、《纏溪之戀》、《客過亭》、《問世間情》等。另有「葉辛代表作系列」3卷本,《當代名家精品》6卷本,《葉辛文集》10卷本,《葉辛知青作品總集》7卷本,「葉辛新世紀文萃」3卷本等。短篇小說《塌方》獲國際青年優秀作品一等獎;長篇小說《孽債》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由其本人擔任編劇的電視連續劇《蹉跎歲月》、《家教》、《孽債》均獲「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全國優秀電視劇獎。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