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說說吳川大月餅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在廣東的「月餅之鄉」吳川,月餅不僅僅是一種時令點心,更包含著數千年的文化,是一張代表城市形象的靚麗名片。吳川每年的月餅節熱熱鬧鬧過得有聲有色,有規模的月餅生產廠家達到200多家,從業人員近2萬,年產值近14億元,小點心成就大產業頗有傳奇色彩。吳川最有特色的是大月餅,它重達數公斤,花紋玲瓏浮凸,用料考究,入口香酥爽口,當地詳細介紹了這種南派月餅流變與制作方法。香港商報記者曉霓

  中烹協專家委員會委員、揚州大學邱龐同教授一直關注吳川月餅產業及其代表產品「大月餅」,他認為從月餅發展史看,吳川大月餅在祭月、求團圓、求科舉功名、聯絡感情等方面的功用似乎更強一些。和其他地區的月餅比較,吳川大月餅文化是對中國、廣東月餅制作技藝的傳承和創新。

  大月餅源於南宋「帝賜肉」

  邱龐同教授說,宋代長安市場上已開始售賣「月餅」,但只是一種普通食品沒有與中秋節挂鉤,明代人們把月餅和「求團圓」聯繫在一起。大月餅在明代就有了,明崇禎八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神隱書》中「八月」云:「三五日夜……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明末清初廣東人屈大均著《廣東新語》卷九曰:「為大餅象月」等。總之,中秋節制作大月餅是從明代起就有的傳統,不少地方均有,但廣東制作大月餅的地區似乎更多。吳川人則認為,吳川月餅有800多年歷史,源於南宋時期的「帝賜肉」。吳川市月餅協會會長鄭日康介紹,吳川進士吳頤奉旨在淮陰率軍抗擊元軍,大獲全勝,宋帝趙祁基在慶功宴上賜其一種肉餡蒸的麵食「帝賜肉」。吳頤解甲歸田后將餅帶回家鄉吳川,逢八月十五廣邀親朋聚會食餅賞月,表達團圓吉祥,這就是吳川大月餅的雛形。清代,八月十五制月餅、吃月餅在吳川成為風俗,糕餅鋪進入農历八月就開始忙碌,制作一年中月圓之夜的歡樂。

  「晾肉」與「糖肉」

  吳川月餅屬廣式月餅,傳統的有伍仁(瓜仁、欖仁、麻仁、桃仁、杏仁)金腿月餅、伍仁叉燒月餅、蓮蓉月餅等,巨大如盆的吳川大月餅,更獨具特色。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文博會上,吳川本土企業廣東南方月食品公司在展位門口展出一個直徑1.39米,重999斤的超級伍仁火腿大月餅,引來眾多中外賓客駐足圍觀。南方月公司董事長陳一哲是知名的文化吳商,首倡設立吳川月餅節挖掘悠久的月餅文化,他介紹,吳川大月餅制作頗為講究,對原輔料有嚴格要求,成功申請到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后,更對其制作流程做了規範。比如制作火腿伍仁月時所用的「晾肉」與「糖肉」,其實就是肥肉和瘦肉,蠻講究的。「晾肉」選用當地土豬,只取豬后腿肉,去皮去骨剔去肥肉后。而「糖肉」,選用土豬厚度不大於3cm的脊膘肉,去表層皮,不夾瘦肉。調味油選用的花生油,投入香蔥炸香制成。吳川大月餅之經典餡料「五仁芝」麻仁、瓜子仁、核桃仁、杏仁和欖仁更要精挑細選。一塊月餅的制作工藝非常复雜,耗費的時間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月餅中那一絲絲越嚼越香的晾肉,需將切片的豬后腿肉用薑汁、酒、醬油、五香料等醃制,白天置於戶外陽光下曝曬,夜間置於乾燥室內攤涼,這樣連續三天四夜(即「三曬四涼」工藝)的處理后,將肉用花生油、五香料爆香,再經文火煲3個小時,方能成為做月餅的「晾肉」。至於「糖肉」,要將肥豬肉切粒,用白砂糖、醬油、酒、五香料醃制,投入瓦缸內密封并置於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發酵7至15日方可得到一粒粒晶瑩剔透的肉粒,保證入口即化的效果。而制作月餅時的糖漿是用白砂糖和純净水混合煮3、4小時成糖漿,再存放20天待轉化成果糖漿。所有原料精確計量,按先后順序放入投料罐內攪拌均勻后,一個個手工搓成餅餡。餅皮的制作也是完全手工操作,小麥粉、糕粉加入糖漿和花生油,在板上反覆揉搓,直到完全融合變成柔軟的一團,用它將餡料全部包裹,裝入特制的印有各類圖案的餅模印內,一塊月餅就初步成型了。隨后的步驟和其他點心制作工藝類似,刷上蛋液、入爐烘烤,慢慢烤出油潤的光澤和甜潤的香氣。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