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洪建華堅持手工 承襲竹雕文化精髓

2015-08-17
来源:香港商報

  

徽派竹刻傳人洪建華在展示作品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刻傳承人洪建華曾應第八屆文博會之約,帶著竹雕、黃楊木雕、紫檀雕等作品來到深圳推廣徽派文化。其設計創作的小葉紫檀擺件《十八羅漢》、其夫人張紅雲創作的竹刻香筒《蘭亭雅集》同時獲得2015年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洪建華是獲獎無數的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面對文化產業化的潮流,他堅持手工雕刻,「以藝載道」讓每件作品對得起竹子承載的中華文化的精髓。香港商報記者求真
 
  小木工迷上竹刻
 
  一身棉麻質地的寬松服裝,中等身材,一頭短發整潔干練,笑起來帶著幾分靦腆。這是洪建華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并不是特別出眾的樸實面龐下,如果非要找出什麼特別的,那就是他的手了,多年在竹雕上的付出,讓他的手指指節比正常人粗了很多,手背上還能看到明顯的傷疤。
 
  洪建華出生在人文氣息濃厚的徽州區巖寺鎮洪坑村,家人給這個農村小夥子安排的前程是跟著舅舅學木工。可當他在屯溪老街的三友書店看到了文物大家王世襄的《竹刻》,這種藝術的震撼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16歲的他毅然拿起刻刀,選擇進入徽州一家木雕家具工藝廠拜師學藝。
 
  洪建華告訴記者,學習竹雕,最重要的是靜下心,沉住氣,不能急功近利。由於當時的條件艱苦,洪建華在學習和創業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艱辛,一路碰撞,但是他都沒有放棄。「創業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想著馬上能豐收,種子開花結果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洪建華首先從臨摹入手,從古人的思路里探尋靈魂之處,1991年成立工作室,經過十多年的磨礪和點滴的積累,洪建華認為自己在2006年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風格,開始真正的創作,開始從制作者轉變為創作者。他說:「先要臨摹,深入體會后才有感悟。創新與發展是平時積累出來的,不知不覺中作品的水平會一層層提高,有積累才有發揮的空間。」
 
  十餘載寒來暑往,他打下了最紮實的藝術功底。逐漸,洪建華的作品開始得到大家認可,1991年,他開始獨立創業辦起了洪建華竹刻工作室,開始了自己藝術追求。
 
  2006年,90多歲的王世襄老人聽說自己的一本書改變了一個年輕人的命運,破例在家中接待了洪建華。老人看了他帶來的作品后誇贊「雕得不錯」,甚至提筆給他題寫了「竹溪堂」三個字。
 
  守望傳統重現輝煌
 
  藝術的道路注定是孤獨和艱辛的,而靠藝術養家糊口更是難上加難。作為徽派竹雕傳承人,洪建華身負著責任與義務,現在,他正在準備徽派雕刻博物館和徽派雕刻傳習基地。「做藝術的沒必要做這個大攤子,這個攤子會破壞你的藝術,往后倒退」,很多人這麼跟他說。盡管身邊的朋友不支持他這麼做,但是他卻想要堅持下來。「當時做這個項目,想的是責任和傳承的義務,我想建博物館,讓外面的人了解徽州的雕刻,木雕磚雕石雕,明代清代現代的,有興趣的大學生可以來實習,給他們一個體驗的場所。二來我們也需要一個大平臺,一個大團隊跟著,我必須沖到前面,為大家搭建一個大平臺」他說。
 
  洪建華對竹刻這個職業飽含深情,也希望能夠重現明清竹刻的輝煌。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品是有生命氣息的,每一件竹刻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質,需要從業者有藝術的天分和執著的追求。洪建華感嘆,從事竹刻是個寂寞的事業。他說:「一件完美的作品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磨成,要傾注雕刻者的心血,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能耐心鑽研於其中,家長們也大多目光短淺。他們只重眼前,貪圖現實的利益,這就必然從根本上阻礙了竹雕藝術的長久發展。所以,作為一項高雅的藝術,它的傳承和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實際的困難,必須要有人才的培養意識,有打造藝術精品的意識,而這在目前至少是不樂觀的」。
 
  為了使竹雕藝術更好地傳承,洪建華也招收一些學徒。他說,他的工作室在挑選徒弟的時候都要先給報名的人三個月時間考慮清楚,因為一旦進了工作室學藝,就至少是三年的時間,而且是沒有錢賺的三年。這三年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靜下心。三年之后,只有那些真正愛好竹雕的人才會被留下來,而且最后的選擇由學徒自己決定。洪建華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時下很多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而洪建華能做的就是帶領自己的團隊,秉承著對徽派竹雕傳承的義務以團隊發展為中心,把徽州的雕刻格調提高,把文化的領域拓展。他說:「守望就是守住和希望,守住傳統,希望未來。」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