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該如何推?

2019-07-08
来源:香港商报

 

网络图片

  隨着「史上最嚴垃圾分類」規定在上海落地,一系列關於垃圾分類的段子也隨之出現,諸如「你是什麼垃圾?」、「小龍蝦是乾垃圾還是濕垃圾」的網絡段子,在令不少網友會心一笑的同時,也確確實實在網絡上向大眾宣傳了一把垃圾分類的知識,更讓不少上海以外的國人借此機會了解了不少垃圾分類的相關概念。

  應該說,儘管網友對上海的垃圾分類有不少吐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基於對市容和環境的責任,以實際行動支持這項政策。對於多年來一直推動垃圾分類的中國來說,上海的這一次雷霆行動無疑取得了還不錯的效果。於是借此東風,國家住建部負責人在近期表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將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到明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系統。

  但隨着不少城市公布其垃圾分類標準,網友們驚訝的發現,許多城市的垃圾分類標準自有不同於上海的另外一套標準,例如北京就將垃圾分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而在深圳,分類則進一步細化為玻金塑紙、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廢舊家具、廢舊織物、年花年桔、果蔬垃圾、綠化垃圾、餐廚垃圾;在武漢,單位和居民實行兩種不同的分類標準;在福州,則在四項分類的基礎上加入了大件垃圾的分類。而在違法懲罰力度上,各地的標準也從200元到1000元不等。

  城市標準不一難為民眾

  無疑,由於各個城市的條件懸殊,處理不同種類的垃圾能力不同,因此可以理解,不同城市會出台標準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問題在於,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卻很可能導致中國整體垃圾分類工作的困難——眾所周知,垃圾分類在中國之所以提倡多年卻進展緩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類不清和相關知識的不足,絕大多數居民沒有辦法在缺乏專門指導的情況下,將垃圾放入合適的分類之中。換句話說,阻礙垃圾分類的最大成本就是認知成本。

  正如有網友擔憂,「經常到外地出差,要熟讀多少分類手冊?」。一旦分類標準不同,不僅中國為數眾多的流動人口將會因此增加認知負擔,亦是抵消了不少上海人近期所做的宣傳和學習努力。進一步來說,因為不同的懲處力度,也就必然會產生有人將垃圾從執法嚴、罰款多的城市轉移到執法弱、罰款低的地方。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這相當於變相鼓勵將垃圾從城市向農村、從東部向西部轉移,進一步拉大生態資源的不平等,促進污染物的進一步「下沉」。

  系統工程須軟硬兼施

  應當指出,垃圾分類看似簡單,但卻是一個全社會的整體工程。目前來看,上海市民的努力給中國的垃圾分類推廣開了一個好頭。但如何其防止「高開低走」重新陷入混亂,首先不能將所有的壓力全部壓在市民身上,除了加強監管和懲處力度這「硬」的一手,也要在認知提升、基礎設施、便民措施等多個「軟」層面予以支持,否則政策很可能最終淪為「擾民」、「累民」;其次,在全國推廣相對統一的分類標準和懲處力度,將有助於降低垃圾分類的認知成本,也可有效防止因垃圾分類造成的「污染轉移」;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居民和政府的參與之外,我們更需要垃圾生產、流通、回收等各個環節主體來參與其中,比如鼓勵簡化包裝、企業有償回收等。如此,中國才有希望從一個「垃圾生產大國」轉型為一個「環保大國」。流深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