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指手画脚,德国人有多烦?

2019-11-29
来源:环球网

   近日,一份由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和德国科贝尔基金会公布的舆论调查再次把美德关系以及美欧关系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根据调查结果,64%的德国居民认为德美关系正在恶化,而只有2%的人认为柏林和华盛顿的关系不错。

  这份调查反映了美德关系的最新窘境。虽然美德为同盟关系,而且美国在德国有着大量驻军,但二者之间的互呛和分歧在特朗普执政后频繁浮现,近日美国驻德大使和德国经济部长的“互撕”就是典型案例。特朗普政府还多次威胁要对德国汽车加征关税、要求德国尽快提升北约军费、以“限制情报合作”施压德国拒绝华为参与建设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等。美国对德国的指手画脚已从同盟关系延伸至德国内政,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自然引发了德国政府的反弹和民众的不满。

  究其根本,美德关系的一路恶化并不只是由上述几个具体问题构成,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价值日渐萎缩,是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

  首先,冷战结束至奥巴马执政前,欧洲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价值虽受质疑,但因战略惯性而基本稳定。冷战结束后,在稳固冷战胜利成果、将苏联势力范围纳入西方轨道的战略目标下,欧亚大陆仍是美国战后重要的战略板块,欧洲则是重要的战略伙伴。老布什提出并由克林顿继承的美国对欧战略——“整体和自由的欧洲”,构成了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其次,奥巴马执政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则与“撤出欧洲”同步,欧洲在美国全球布局中的地位下降。美国对欧洲内部和周边危机均保持相对淡漠态度。在欧洲应对欧元危机、难民危机等内部重大挑战时,美国基本上置身事外。这与克林顿乃至小布什执政期间积极帮助欧洲应对内部挑战形成鲜明对比。在欧洲周边,美国撤退态势更加明显。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倡导“背后领导”;在乌克兰危机中将斡旋任务“下放”给法国和德国;在叙利亚危机中没有兑现“红线承诺”;在阿富汗问题上为美国撤军提前设立“时间表”等。

  第三,特朗普执政后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升级版的“印太战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也在持续,欧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则进一步滑落。同时,白宫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虽然提及维护西方同盟,美国高官也多次呼吁保持跨大西洋同盟关系稳定,但应对印太地区的战略竞争仍是美国对外战略主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美国从欧洲撤退的态势不仅难以逆转,还由于特朗普个人原因呈现“破坏式撤退”态势。这对欧洲的观感冲击更为猛烈,对欧洲的实质伤害更为深刻,甚至可能危害欧洲利益,导致美欧同盟关系趋于松散。

  第四,更令德国失望的是,特朗普正逐渐摧毁战后美欧同盟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的战略共识。随着英国选择启动“脱欧”进程,欧洲一体化遭遇巨大挑战,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有责任和义务继续维护和推动欧洲一体化成果。在此关键时刻,特朗普政府却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表态模糊,甚至主动示意支持英国“脱欧”,挑动欧洲大陆民粹主义思潮,违背二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战略主张,打破了大西洋两岸对欧洲前进方向的战略共识。

  这些美德以及美欧关系中的新变化,都导致双方的彼此认同度持续下降。然而,必须看到的是,美欧同盟的基石仍然是以北约为基础的军事同盟,业已形成的安全及情报合作机制成为维系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安全问题上,德国对美国的依赖决定了双方同盟关系不会彻底破裂。尽管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有诸多不满,但面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北约“脑死亡论”,德国政界均持批评反对态度。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不能认同“法国的极端看法”,强调北约是德国国防的中流砥柱。其言论体现了德国在安全方面将继续依赖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而不是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安全框架。这里面既有德国对自身军事安全战略的考虑,也有德国经济放缓而存在的现实制约。

  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德国这一重要的欧洲盟友。随着对外战略转向“大国竞争”,美国已然把中国当作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对华政策将从“全政府”“全社会”逐步升级到“全世界”,发动盟友力量共同应对中国发展,成为美国未来对华政策工具箱中不可缺少的一样道具。在这一战略取向下,塑造共同对手或将成为下一步美国确保同盟体系“形散神不散”的重要手段。(作者孙成昊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