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琪」觀】高山流水 旗亭畫壁

2021-06-05 17:02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沈鴻卿(近代)的《快遇知音》是摹擬清代揚州畫派代表人物之一華喦的筆意而作。此作由遠及近讀之,遠山皴法朗秀,點苔精要,而神氣已足,山腳雜草鋪排有致,坡根渲染明淨不膩。而顧若波(1835-1896)的《旗亭晚柳圖》則設色清淡柔和,筆致工細不失生動,柳條纖細柔韌,草葉繁茂,山石小亭簡逸率真,畫面平淡質樸,蘊含文人意趣和生活氣息。


沈鴻卿《快遇知音》,103x42.5cm。

 《快遇知音》的老樹枝幹筆法蒼澀,尤其人物舟楫部分的刻畫,令人歎為觀止。疏鬆的筆法施於船身和船篷,行雲流水的筆法用於勾人物衣紋,精細的筆法用以刻劃人物面部神情。

 「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琴音乃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後人用「知音」一詞形容知心朋友。此畫中一人在船上撫琴,岸邊山石間有另一人正托腮聆聽,神情專注,正是對應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相遇情景,題名《快遇知音》,也正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


顧若波《旗亭晚柳圖》,130.5x31.5cm。

 顧若波,名澐,號雲壺,室名自在室。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流寓上海。在吳門畫家中,以山水見長。其畫作清麗疏古,氣韻秀出,間作花卉、人物,近於新羅;用墨潤澤,很具「四王」之法度。顧若波53歲時曾到日本一遊,所攜數十幅山水畫作品被日本人爭相購去,頗著聲譽。現日本尚存有他的《仿倪瓚平林遠岫圖》及《仿石濤山水圖》等精品。

 「旗亭」一指市樓,二指酒樓。據唐代文人薛用弱在《集異記》中所記,同為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高適曾相約旗亭小飲,聽聞歌女演奏名曲,便相互比較誰的詩編入歌詞更多,每唱到一首,就在牆壁上畫下一筆,因此有了「旗亭畫壁」的故事,生動表現了盛唐詩人放達爭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風貌。畫中題詩「垂柳千條看折盡,銷魂多半在旗亭。」借垂柳抒寫春意融融、生機勃勃的景致,同時借「旗亭」抒發作者有感於眼前美景,欲與知交把酒賦詩,共賞美景的「銷魂」之感。(文:蕭芬琪)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