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 深圳故事】深圳首個物本物·社區記憶館向公眾開放

2021-06-09 10:46
來源:香港商報網

 6月5日,物本物·社區記憶館(網谷雙創街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成為深圳首個以智慧技術為展示手段,關注和紀錄大家日常社區生活的公共博物空間。

 該館位於深圳市蛇口網谷科技大廈的網谷雙創街內。該記憶館所在的社區坐落在歷史中「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的蛇口,同時也因其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蛇口持續秉持著其開放度和包容性。

 而社區記憶館所在的片區更是一個特別的街道社區。以蛇口網谷科技大廈為圓心的這個社區,可以說是去看到蛇口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人群結構的迷你顯微鏡。這小小的方圓內有著自己獨立又複雜的小生態,它附近有3個供居民生活的小區,白天有許多年輕人辦公的商務樓、有孩子學習的幼兒園托兒所、初高中。工作之餘,在生活方式消費娛樂上也不落下,有讓你放鬆的花店、咖啡店、餐廳、酒吧、公園等等。可以說,這個小區域滿足了大家在這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

 「在接觸這些記憶物件的時候,我們能夠真切地體會物品背後所承載的回憶和情緒,這讓我們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和對生命的珍惜。所以,無論是什麼年齡什麼身份,都能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那一份小觸動。」 物本物·社區記憶館創始人李海明介紹,「我們想在每一個社區中去建立一個帶有博物館屬性的空間。以傳統的博物館的流程和方式為基底,融入當下更新的智慧科技手段,將這些社區中的光芒和能量以數碼化的形式沉澱下來。」

 這個空間是那些無處安放的小記憶的容身之所,也可以是幫助社區中的個體建立理解的紐帶,可以紀錄整個社區的變遷記憶。它關心社區的一切記憶,無關乎過去、當下還是未來。它在和社區不斷地互動和共振過程中,會聚集大大小小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會不斷地被編織、聯結,自然有機地形成它該有的面貌。無關乎敘事和體量的宏大與渺小,而是更關於每個人在其中的獨一無二的體會與感受。

 正因此,「社區記憶館」是對其的最佳名詞描述。這個空間不僅在於展現物品背後的記憶,更關乎社區相關的經歷、體會和情感。「我們從產生社區記憶館的概念構想之初,就不斷聯動社區內外的個人和群體,不斷細化和落地我們對整個社區記憶館的構想。」

 目前,館內的陳列展示區域內,一場關於社區的展覽《社區生活問卷》正在進行。社區記憶館邀請了周圍的小夥伴——共聚物創始人郭佳為,作為本期展覽的策展人。《社區生活問卷》主要分為故事展示板塊和互動共創板塊,故事展示板塊全都由附近居民自發性捐贈與該地區相關的記憶物品及相關故事組成,展示了從過去到現在不同代際蛇口人在這片地區的回憶紀錄。互動共創板塊則通過向附近居民及組織徵集的500道與社區相關的問題組成,來到現場的觀眾可以用紅綠小貼紙進行問題的回答投票。

 首展之所以設計為《社區生活問卷》,是因為社區記憶館離不開社區生活。社區記憶館的打造,見證了這個街區中無論個體也好、組織也罷逐步參與社區的生命歷程,更濃縮了社區整合撬動多元力量參與,社會組織規劃設計的多方努力,最終達成了居民樂於主動參與,社區氛圍日趨融洽,大家共同以「物」喚起「記憶」。

 據場館運營負責人介紹,在「社區記憶館」籌建過程中,收穫了多方力量的支持:深圳網谷雙創街全力提供場地支持、蛇口社區基金會與其共同成立了社區記憶館基金、共聚物創始人郭佳為的傾情策展、中國移動的5G+專線技術支持、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建築學院與之即將聯合舉辦的社區記憶館設計大賽。

 按其介紹,目前社區記憶館還處於一個不斷完善運營的方式和可能性的階段,也許有不足、也許有時會倉促,但從發起這個小計劃到現在,看到越來越多加入的夥伴,是十分感激和興奮的。期待在未來,會在這個空間舉辦更多的活動、給大家的生活增添一些些小小的驚喜,也希望能在大家未來的生活中出現大大小小更多的社區記憶館。(記者黃鳳鳴)

 物本物·社區記憶館(網谷雙創街館)場館現場

 首展《社區生活問卷》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