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Delta變異株 廣東中醫發現核心病機

2021-06-28 08:25
來源:廣東衛生在線

    與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正面交鋒一個多月後,廣州中風險地區終於清零,全市均為低風險地區。從臨床救治角度上,Delta變異株有什麼新特點?中醫藥治療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醫療救治組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26日接受媒體採訪,揭秘廣東中醫藥與Delta變異株正面交鋒過程。

 張忠德介紹,本次Delta變異株感染患者的特點包括:一是潛伏期短,一般3-7天就發病;二是高齡患者多,70歲以上患者佔比較大,最高年齡92歲,80歲以上的有十多人,合併基礎病和併發症者比例較高;三是病情進展快,既往多7-9天轉重症,此次疫情病人三到四天即轉重症,嚴重者在24小時內轉為重型或直接轉為危重型。此次疫情中,重症、危重症患者佔15%;另外是病毒載量大;核酸轉陰慢。

  「可以看出,本次疫情老年病人多、潛伏期短、病毒載量大、重症率高、核酸轉陰時間長,給臨床救治帶來了極大挑戰。」張忠德說。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

    本輪疫情仍屬於中醫「疫病」範疇

 張忠德表示,在中醫看來,本輪疫情仍屬於中醫「疫病」範疇,暑熱與濕邪膠著,瀰漫三焦,暑溫之邪傳變迅速,耗氣傷陰。核心病機為暑濕化熱、疫毒侵肺、元氣大虛。

 「由於南方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患者汗多、氣隨液脫,尤其是重症病人或高熱病人表現為極度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微弱、舌苔黃厚膩。」張忠德介紹,與武漢、河北、雲南等病例相比,本次疫情的中醫證候以發熱、高熱、惡寒、頭身痛、肌肉酸痛、咳痰、咽痛、咽乾、乏力、腹脹、食欲不振等症狀為主,舌質紅、舌苔膩的比例也明顯增高。如發熱比例超過80%,其中高熱比例高達34.5%,為歷次局部爆發之最。

    張忠德介紹,在治療上,中醫本次採取的總體治法是清暑化濕、宣肺解毒、通腑洩熱、早期扶正、全程扶正。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輕症、普通型患者,單純用中藥治療,在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基礎上化裁。對於普通型高熱、有重症或重症趨向的,證候屬於暑濕、濕溫閉郁者,以麻杏苡甘湯、藿朴夏苓湯、吳又可三消飲為主清暑熱、解表、祛濕、透達膜原。

 對於重症患者,早期以氣虛為主,病機為暑濕化熱、玄府開放、汗出津亡,治療上則更加強調早期扶正、全程扶正。氣虛者全程使用獨參湯以補氣,扶助陽氣,溫化濕邪。

 此外,中醫藥治療也一直在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方面發力。如持續高熱不退是患者病情轉重的重要證候,中醫治療時,在清熱解暑、清利濕熱辨證用湯藥基礎上,加用安宮牛黃丸清氣分邪熱,羚羊角粉清透熱邪,早期扭轉截斷,防止逆傳心包或熱入營血。

 在提升免疫力方面,則中西醫結合治療,改善患者整體狀態,托住患者生命體徵,為免疫功能恢復爭取時間。

 戰疫成績單:中西醫結合治療佔91.2%

 經過前一階段的臨床實踐,中醫藥救治團隊已總結出核心病機和用藥規律,中醫藥治療在本次救治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截至6月26日, 此次廣州疫情收治本土患者166人,中醫和中西結合治療的患者有156例,佔93.4%。

 經過中西醫協同治療,目前已出院91例,有1例危重症患者撤出ECMO,3例危重症患者拔管,8例重症患者轉為普通型,57例有重症傾向的普通型患者阻斷轉為重症,為防控Delta變異毒株新冠肺炎提供了寶貴經驗。

[責任編輯:楊眉]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