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上海 > 地方产业

崇明柑橘營銷開展自我“救贖”

2013-11-21
来源:解放日報

  零敲碎打模式賣不太動,統一“蜜橘”品牌分級銷售

  崇明柑橘營銷開展自我“救贖”

  經嚴格揀選後“極品蜜橘”每只可賣2—3元,一等品也可賣到1元5角

  近期崇明方面通過舉辦“橘黃蟹肥”旅遊節,為崇明本土柑橘賺足了吆喝;但在不少商販看來,崇明柑橘今年可能還是“賣不太動”。記者昨天從崇明縣農委獲悉,從即日起,崇明三島所產柑橘將摒棄 “零敲碎打”模式,采取統一采摘、收購、包裝,打造“崇明蜜橘”品牌,並嚴格按品質分級,“極品橘”和“一等橘”將通過全市100多家生態崇明農產品專賣店統一銷售。

  據崇明縣農委林業科科長范凱峰介紹,崇明柑橘“賣不太動”,原因至少有三個。首先是成本問題,近年柑橘種植的肥料、農藥、人工及管理成本不斷上漲,折算下來每公斤平均成本約0.98元,而去年全市柑橘平均單價每公斤為1.18元,平均每畝柑橘的毛利潤僅在430元左右,這還沒有算上每畝1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因此農民只有通過“增產減投”來勉強維持,容易導致果品品質下降。不少農民已放棄種植柑橘,目前,崇明縣柑橘生產面積較高峰時期已減少三成。

  品種單一、經營理念落後也影響了崇明柑橘的銷量。據悉,受北緣地區冬季極端低溫和土壤酸堿值偏高影響,上海柑橘生產品種結構一直比較單一,宮川、尾張等早中熟品種占全部柑橘生產的96%以上,上市時間過於集中且較短,造成“後繼無橘”。此外,崇明柑橘商品化處理率太低,每年僅有少量的柑橘經過選果、清洗、打蠟、分級和包裝後進入市場,其他90%以上的柑橘都屬於跑量,由外地商販銷往北方市場。崇明農委負責人坦言,這樣的營銷模式,形成不了崇明柑橘的品牌特色。過於依賴外地市場,又造成定價權基本掌握在外地商販手中,本地種植個體受利益驅動,容易造成相互壓價,無序競爭的局面。

  對此,崇明柑橘正在自我“救贖”。記者昨天在龍茗路上的生態崇明農產品專賣店看到,崇明“極品蜜橘”和“一等蜜橘”已開始裝盒銷售,每盒均裝有約40只柑橘,分別重4.5公斤和4公斤左右。據介紹,“極品蜜橘”每只橫剖面直徑都在70毫米以上,且甜度保證在12度以上,還要整只都是金黃色,風斑面積不得超過10%。記者了解到,僅有2%到3%的崇明柑橘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每只能賣2到3元;而直徑稍小的“一等蜜橘”數量也不到崇明柑橘總數的15%,平均每只能賣到1.5元左右。為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崇明農委今年起還為柑橘種植制定了一系列標准化生產要求,並給予每畝320元的財政補貼和一系列培育技術服務。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实习生5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