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经济动态

新常態下河南經濟行穩致遠

2014-12-23
来源: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王俊本 方化祎 陳學樺 杜 君

  新常態面臨新挑戰,新常態也有新機遇和新風景。

  面對“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新態勢,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河南省大力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用改革創新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創造了不凡的業績。

  2014年,在部分傳統支柱產業表現乏力的情況下,河南省深入推進科學發展的載體和體系建設,成功抓住了新機遇,創造了新優勢、拓展了新空間。綜合數據顯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且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多輪驅動 新常態有新風景

  “三期疊加”、矛盾交織、下行壓力加大……各種不利因素困擾著中國經濟。增速換擋不過是“成長的煩惱”。英國《金融時報》12月15日載文《中國經濟放緩不可怕》,并以新加坡等經濟體為參照分析,認為“經歷了井噴式增長后,增速放緩也不一定代表失敗”。

  經濟新常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明確指出:“機遇對每個地方是平等的,也是有階段性的,抓住了就 能乘勢崛起,抓不住就會失之交臂。”收回審視的目光,聚焦新常態下河南展現的“2014新風景”,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的位次前移,經濟發展在平穩“換擋”中提質增效,產業結構在猛藥去疴中孕育新突破,消費的拉動作用增強,需求結構在“再平衡”中積極變化。

  最新發布的《河南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產業集聚區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長,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60%。在遍布全省的180個產業集聚區里,“雁陣效應”、“龍尾引龍頭”逐漸形成產業集群,僅電子信息產業的集中度,就從2011年的65.5%提升至2014年9月的78.8%,行業競爭優勢增強,倍加效應凸顯。煤、鋼、鋁等能源原材料行業一直是河南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今年以來表現不盡如人意。正是得益于三大國家戰略的強力推進和產業集聚區的快速發展,河南工業經濟才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和劇烈波動。“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省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和新的增長點。”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龔紹東說。63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并沒有阻斷我省糧食增產的步伐,以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持續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夏盈”補“秋虧”,河南全年糧食總產達1154億斤,實現“十一連增”。

  在全省,“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的高標準糧田建設,正以每年900萬畝的速度推進,今年年底可達3500萬畝。貧瘠低產的“望天收”升級為平整肥沃的“聚寶盆”,中國糧倉的根基愈加牢固。

  隨著鄭州機場二期建設的加快和“米”字形快速鐵路網取得重大突破,中原交通優勢急劇放大。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為重點,抓好“一樞紐一港一區兩網”戰略性工程建設,“鐵公機”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面提速,為河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來,全省按照“大樞紐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產業群、產業群帶動城市群、城市群帶動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總體思路,加速推進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鐵路樞紐地位不斷鞏固,航空事業發展迅速,現代物流業成效明顯。

  “從這些新變化和新風景可以看出,河南經濟運行正以小幅回調、緩中趨穩為特征進入新常態。”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喻新安表示,經濟減速換擋符合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規律,也為河南加快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提供了空間。

  方式轉變新發展添新動力

  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函數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我們應當有什么樣的速度觀?又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穩增長?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新常態蘊含發展新動力。發現、挖掘、運用好這些動力,需要我們對舊常態下的發展方式進行革命性調整。”

  年初,省委、省政府從適應經濟新常態出發,以提質增效為重點,堅持調中求進、變中取勝、轉中促好、改中激活,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方式、促轉型的主攻方向,出臺實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指導意見,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裝備制造號稱“工業之母”,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引發制造業回流,致使中國產能過剩。作為制造業大省,河南省如何在新常態下破冰,甩掉“大而不強”的帽子迫在眉睫。

  “德國人提出發展工業4.0,其核心就是在物聯網的基礎上發展智能制造。”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尤政認為,利用智能化使重大裝備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是河南應該考慮的方向。事實上,大數據時代洪流中,不少觸覺敏銳的豫企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擁抱“智能制造”。

  在中信重工生產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前,只需輕點鼠標,遠程診斷及故障預警系統就能為千里之外的客戶提供全方位診斷。“傻大粗笨”的礦山機械,被賦予了“生命智慧”。

  鄭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跨海架橋機,幾天前剛剛成功完成載荷試驗。“明年3月,它將被用于世界第四大跨海大橋——科威特跨海大橋項目建設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吳耀輝說,“鄭州造”的跨海架橋機,單片箱梁載重達1800噸,刷新了世界紀錄,彰顯了河南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競爭力。

  以全球化的視野和互聯互通的戰略思維為指引,11月18日,省政府啟動“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行動計劃”,推動傳統制造業在技術、模式、組織上“脫胎換骨”,讓更多以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綠色化、知識化等為特征的河南制造業,貼上“先進”、“智能”的標簽。

  繼中原證券年中成功登陸港交所后,醞釀已久的中原銀行也迎來好消息。12月17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準了中原銀行的籌建申請,河南省首家地方股份制法人金融機構成立進入“倒計時”。本土金融“航母”出海,河南存貸比偏低引發的經濟發展“供血不足”現狀有望得到根本性扭轉。

  “金融豫軍”的崛起,是當前河南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縮影。圍繞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河南省加快服務業發展載體平臺建設,以推動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兩區”建設為載體,大力改造傳統服務業,構筑新興服務業發展高地,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成長服務業大省。

  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有不少新成果。

  麥收季,在修武縣高產示范方,新品種“周麥27”經實打驗收,創造了平均畝產821.7公斤的全國冬小麥高產紀錄。在糧食增產諸多因素中,良種的貢獻率已超過四成,為大旱之年糧食穩產增產立下汗馬功勞。

  與此同時,以往砍玉米稈、掰棒子、剝籽粒的繁重收獲過程,正被機械化收割“一站式”搞定;而傳統的“手把青秧插滿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插秧場景,也正在被“直播”式的水稻種植替代。在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的威力下,沿襲千百年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逐漸被“顛覆”。

  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思維。新常態下,我省告別粗放經營模式,在集約節約發展中開拓空間,初步實現了增速“下臺階”,效益“上臺階”,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

  調整期是轉化期,也是新動力的孕育期。省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郜永軍認為,只有瞄準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的大趨勢,以互聯互通的嶄新思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河南經濟發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改革創新新格局謀新突破

  全球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改革發展,已成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開路先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河南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引領河南進入新的“改革時間”。

  如果說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河南發展的一個新的強大引擎,那么,改革創新就是其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以擬訂航空港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為契機,打造國際化市場開放發展先行區,2014年注定不平凡。

  一個“空中新絲路”呼之欲出。年初,歐洲最大的全貨運航空公司盧森堡貨運航空公司落戶鄭州,合力打造出“雙樞紐”,構建以鄭州為亞太物流中心、以盧森堡為歐美物流中心,覆蓋全球的航空貨運網絡。

  一個產能堪比富士康的“黑馬”閃亮登場。年末,攜帶被稱為“正威5.0版本”的項目,正威國際集團與鄭州航空港簽訂正威科技城智能手機產業園項目投資協議,意味著又一個“產能超億部、產值超千億”的智能手機全產業鏈集群落戶航空港。

  年終歲尾聚焦航空港,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快速集中布局,航空、鐵路、公路口岸以及跨境貿易等功能日趨完備,吸引了眾多“國際大腕”的目光,美國購物網、京東國際、唯品會等知名企業紛紛搶灘設立區域分撥中心;DHL、順豐、EMS等物流大佬緊隨其后簽署合作協議……

  2014,鄭州建設“全球進入中國的大門”目標已初步實現,每天有萬余包跨境網購商品,正由中原分撥到全國各地。

  “擁抱了鄭州航空港,就擁抱了未來。”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的自信,源自他先知先覺地看到,鄭州航空港、鄭歐班列的多式聯運體系,正從陸空銜接起一條通向世界經濟體的“新絲路”。

  改革是最大動力,改革也是最大紅利。“E貿易”鄭州綜合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的運行,就使得“買全球、賣全球、關口在鄭州”成為現實。

  8月26日,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E博館”上線試運行,在韓國館登錄下單后,6小時左右就可送貨上門。

  航空港引領中原走向世界,農業大省河南更多的農民也在城鄉統籌中“進城”。

  長期以來,城鎮化質量不高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的癥結所在。作為解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核心要素,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可謂“一發動全身”,關乎開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筆。

  去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實施意見,按照一二三產業復合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復合的理念,打造現代化示范樣板區,規劃了16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7個全域城鄉一體化試點。

  全省16個省轄市的城市新區集體“變臉”為“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全面實行產業集聚區與行政區域套合,是要其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領頭羊”、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為我省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行穩才能致遠。轉方式的勇氣與調結構的魄力相輔相成,改革的活力與創新的動力交相輝映,河南經濟正在調整中孕育著,迸發出穩增長、促發展的強大能量。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