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商报专稿

雷艳:古村落文化保护多元化发展

2017-03-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雷艳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张丽、黄庆松、许入介报道:“作为农耕文化和乡愁文化的“基因库”和“博物馆”,古村落的保护并非只是一层不变的封闭式保护,而是要纳入现代视野的发展模式下进行,要让古村落的主体人群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成果,要把古村落保护和农耕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和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雷艳告诉记者说。

  雷艳从2013年开始关注古村落保护,并到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的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从民俗、建筑、文化、发展等方面对古村落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在多年的考察中,发现,古村落消亡的速度十分快,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导致古村落文化消失。

  在2015年时,雷艳提出:“要坚决防止城镇化进程破坏传统村落,尽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形式颁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进而推动全国人大起草《传统村落保护法》(草案),防止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2016年,雷艳呼吁从“活”着的文化入手,并联合相关学者和社会公益人士、企业等发起了“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的芦笙场众筹建设活动。并在2016年底联合“苗疆七姊妹”发起众筹活动,现场筹集资金50余万元,后经多方联动,共筹集资金120余万元,用作施秉县岜梭23个苗寨芦笙场的公益修建,现芦笙场已开始动工建设,并将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

  从关注古村落到实地考察再到将其视为己任,雷艳一路上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所提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并得以实施在她看来,首先是破除“绝对保护”思维,在动态的发展中保护古村落。古村落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沉淀形成的,所以,在保护中不是“绝对保护”,而是要研究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乡村一旦与社会的进步完全割裂,是对原住居民的不负责任,特别是很多居民仍然处在贫困线上,需要参与社会分工过程中,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并且从历史经验看,很多传统村落都会在类似的绝对保护中静悄悄走向消亡。所以,在保护过程中,需要社会的参与,需要各种力量的参与,但一定要注重发挥当代村民的主体性作用。

  其次是要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美丽的古村落,往往在深山老林里,在远离现代化的封闭环境里。一方面保护了文化的完整性,同时也错过了发展的机会,当地村民大多相对贫困。所以,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把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未来在古村落文化保护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和渠道,把古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古村落文化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并提供相关数据查询服务,包括资源整理、标注、检索、分类、构建知识图谱以及资料深度关联分析等。同时,通过数据监控,形成预警,有利于更系统地进行保护。

  雷艳表示,今年,将在“人”和“活着”的文化上进一步升华,建议注重古村落保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统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统一,让更多的村民在参与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享受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红利。同时,将依托建成的岜梭芦笙场,推动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把文化保护和农耕、民俗等结合起来。当地政府已经开始投入基础设计建设资金和发展资金,推动岜梭区域的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