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欢乐地方行

河洛文化源流長 八景再建古意濃

2017-07-28
来源:大河报

  洛河洛陽段美景

  取一瓶洛河的水

  □記者侯夢菲 實習生 皇甫博媛文 記者 趙龍翱攝影

  核心提示丨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467公里的洛河并不能排到大河之列;但在中國的文化版圖中,它絕對是一條無與倫比的文化大河,承載著華夏民族的文明史。它承載的有——倉頡造字、伏羲八卦、洛水之神的動人傳說,孔子洛河之畔“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詩經》中的“瞻彼洛矣,維水泱泱”的雄壯。

  一座城池,以它為名;一種文明,因它而生。洛河,孕育了燦爛的河洛文化。近年來,洛陽把河道治理與文化保護融為一體,不僅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還在洛河之畔重建“瀍壑朱櫻”“洛神廣場”等文化景觀。7月21日,“讀詩經看大河”大型公益行動走近洛河,尋找歷史文物、名勝古跡,聚焦當下的洛河治理。

  詩歌 檢閱六軍洛河畔數萬士兵顯國力

  洛河是一本書,一輩子都讀不完。洛河孕育的文化太厚,我們先從《詩經》說起。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

  7月21日,一場讀詩活動在洛河之畔舉行。洛邑古城內的漢服體驗館里,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建生和5位國學愛好者,誦讀《詩經》,感受國學之美。

  窗外,楊柳婀娜,禽鳥輕翔,晴空萬里;窗內,詩聲瑯瑯,蒲扇揮動,清風徐來。

  站于洛河北堤南望,波光粼粼,煙波氤氳。不禁遐想,數千年前,周王在洛河旁檢閱六軍的雄壯場面。

  《詩經》中的洛水浩蕩,岸上是整齊列隊、等待檢閱的軍隊,一眼望不到邊際。

  《周禮·夏官》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榖梁傳》記載“古者天子六師”。因此,“六師”即“六軍”。

  一軍,有12500名戰士;六師,共75000名士兵。彼時周朝之盛,可窺一斑。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王建生認為,詩中浩浩蕩蕩的洛河和隊伍龐大的士兵,彰顯著周王的天子威儀。

  《牡丹》文學雜志主編王小朋推測,《瞻彼洛矣》的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周公姬旦營洛,為周都東遷做準備,周朝國力強盛。泱泱洛水,成為洛陽城的天然屏障,庇佑洛陽城的文化綿延不斷。

  洛水一脈,滋養萬物。在洛河如畫的風光中,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眾多華章。有專家稱,白居易留下的3000首詩歌中,有800余首是在洛陽寫的或者寫洛陽的。而李白寫洛陽或者在洛陽寫的詩,也有46首之多。

  傳說 河圖洛書出圣人洛汭祭祀祈豐年

  洛河兩岸產生的傳說很多。其中,關于伏羲氏的就有“河圖洛書”和“洛汭”等。

  鞏義市河洛鎮,洛河匯入黃河之地。王小朋曾和16位洛陽作家,用13天的時間沿洛河逆流而上,探尋洛河源頭。采風團的第一站便是河洛鎮,只是這里已經難覓昔日“洛汭”奇觀。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洛水又東北流,入于河……謂之洛汭。

  洛汭,就是洛河入黃河處。遠古人類認為,河流交匯的水域是距天最近的,與天相通。而洛汭就是傳達天意的神圣之地。相傳上古時期,伏羲氏曾在黃河岸邊筑高臺,以祭祀河洛兩水的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洛河水質清澈,黃河泥沙滾滾,兩者相遇,清濁交融,如同道學中的陰陽圖,相傳伏羲氏據此畫出太極八卦圖。如今,兩河水質相似,洛汭奇景消逝。

  歷史上,關于伏羲氏和洛汭的傳說很多,已無法考證。王小朋說,但可以確定的是,洛汭的黃河北岸就是以太極拳著稱的溫縣。

  而洛河之畔的另一個傳說“河圖洛書”,被視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源頭。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個圣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

  沿洛河逆流而上,在今天洛寧縣的西長水村,至今保留有專門記載“洛書”之源的兩通古碑。其中,清雍正二年永寧縣令沈育所立的古碑上,有時任河南府尹張漢書書寫的“洛出書處”四個大字。可見,當時的人們就認為這里是“洛出書處”。

  水文 河道不長落差大自古旱澇交替發

  洛水,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據1995年出版的《伊洛河志》記載,洛河從陜西藍田縣灞源鄉、洛南縣洛源鄉一帶發源,向東流入河南后,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市區、偃師,最終在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匯入黃河,全長約467公里,其間匯入300多條大小支流。

  歷史上,洛河暴漲曾給兩岸百姓帶來無盡的苦難。現在,洛河水位下降,為蓄水,僅洛陽市區段已在河面建設數十座橡膠壩。歷史上的洪旱災難,現在已很難想象。

  洛河流域圖上,可以看到洛河發源地海拔近2000米,入黃河時降至100余米。467公里長的河道,落差1800多米。

  尤其洛河洛寧段,洛寧縣內支流密布,南北呈羽毛狀分布,從高山、丘陵匯入洛河。

  洛河的流量并不算大,但到夏季多雨季節,河水卻暴漲如脫韁野馬。

  伊洛河流域自古旱澇災害交替頻發,歷史資料記載,從公元前184年到1984年,2168年間共發生洪水災害372次,平均5.8年一次。從公元前1809年到公元1881年,3690年間共有旱災145次,平均25.4年一遇。

  《洛陽市志·大事記》曾記載了一個時期洛河的暴漲情況:1898年秋,洛水暴漲,自洛陽至洛汭,兩岸百余里,廬舍、秋禾被淹;1900年夏秋間,伊、洛、瀍、澗同時暴漲,漂沒民舍莊稼,四鄉居民逃往陜西省者,絡繹不絕;1931年8月,淫雨兼旬不止,伊洛河同時暴漲。洛河高出河堤一丈五尺,伊河也高出堤面丈余,沿河居民死傷500余口……

  著古裝,讀《詩經》

  7月21日,在洛河之畔的洛邑古城漢服體驗館內,梁周露寶、久美、朱建猷、祁祁、郭宇5位古典文學愛好者和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建生,一起讀《詩經》、品經典。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純手工打造的條幾前,13歲的小明星梁周露寶手持竹簡,誦讀《桃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磚古瓦前,久美輕輕作揖,吟唱《詩經》的經典篇目《關雎》……

  當日,熱浪逼人。大家一起誦讀《瞻彼洛矣》。衣服被汗水浸透,他們卻堅持一遍遍走位,只為拍攝出最美的畫面。兩名記者在現場還當起助理,一人一把蒲扇,站在拍攝畫面之外用力搖扇給讀詩者送去清涼。

  尋訪 山河口處尋遺跡大禹劈山導洛水

  古時,威脅兩岸百姓安瀾的洛水早已不見,但關于洛河治水的故事依舊流傳。

  洛河全長400多公里,其中盧氏境內113公里,是洛河流經面積最大地區。

  范里鎮山河口,距盧氏縣城15公里,相傳為大禹劈山導洛處。站在山河口大橋,可見兩山之間,洛河攜泥沙奔涌而下,氣勢磅礴。

  相傳,上古時代這里河道未開,水患頻發,大禹帶人執斧劈山,導洛東流,以解水患。所以這里被命名為“山河口”,又叫“大禹導洛處”。

  《盧氏縣志》記載:大禹導洛駐此,手跡、石盆、石灶猶存。《尚書》中也有“禹貢導洛至雄耳”一說。

  王小朋曾到山河口尋找大禹治水遺跡,但由于故縣水庫蓄水,曾經的遺存已沉睡于水下。

  變遷 東周時期始治水隋唐航運最鼎盛

  河南,自古就有舟楫往來。從夏商周“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到宋都大梁數千年間,國家的政治中心多在伊洛之濱。

  據了解,早在東周時期,洛河就已修建了一些引水工程。《水經注·谷水注》中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自東漢、魏晉至隋、唐,洛陽相繼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漕運和灌溉有了很大發展。

  隋煬帝時期,更是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數千公里長的隋唐大運河,北至涿郡,南達余杭,航運達到極盛。這條南北大動脈,經過今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7個省市,溝通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

  登上洛河北岸晴望閣南眺,對岸就是復建的隋唐大運河的南市渡。復古的建筑,無言訴說著往日的繁華。洛陽市河渠管理處副處長黃潔介紹,洛河水系綜合整治示范段工程,以洛陽市區段洛河5.5公里、瀍河3.3公里水系為依托,以洛河的水土保持規劃與文物保護相結合,進行綜合提升。

  其中,洛河北岸以洛神文化為主題,洛河南岸以漕運文化為主題。除了南市渡,還復建了洛陽渡等文化建筑,可以讓市民感受昔日洛河“車水馬龍,船帆相接”的漕運盛景。

  重建 復建文化建筑重現洛水盛景

  俯瞰洛城,一條洛河自西向東,將洛陽一分為二。

  水上,臥橋橫空。自西向東河面依次鋪開:凌波橋、瀛洲橋、西苑橋、王城橋、牡丹橋、洛陽橋,以及正在建設的新街橋。橋下洛水如一條玉帶,波光瀲滟;橋上亭臺樓榭,文化建筑讓人仿佛穿越到古代。

  岸邊,是綠堤,也是綿延30公里的洛浦公園。龍門山色、洛浦秋風、馬寺鐘聲等“洛陽八大景”和瀍壑朱櫻等“洛陽八小景”,曾是洛陽人的驕傲。在歷史的演進中,不少已經消失。此次,洛河水利綜合整治示范段將會恢復部分美景。

  目前,除南市渡、洛陽渡,瀍壑朱櫻、洛神廣場、帝都廣場等文化展示建筑也已建成。

  自洛陽橋北入洛浦公園,帝都廣場四角建有鶯聲、朱律、蘭韻、葭月四個小亭。王小朋也是洛浦公園文化建筑命名的主要參與者,四個亭子的名字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復向前,偶遇洛神廣場。洛神廣場,因曹植《洛神賦》而命名。伏羲氏之女宓妃,迷戀洛河之風光而化作洛神,永遠守護洛河之美。洛神廣場也因此被賦予浪漫氣息。整個廣場采用朱紅色的仿古建筑,百余米親水棧道蜿蜒曲折,懸于水上。

  最令人期待的,是復建于瀍河、洛河交匯處的瀍壑朱櫻。

  “瀍壑朱櫻背后有個美麗的故事。”洛陽水利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琳介紹,在瀍河流經的邙山深溝,有個小村叫櫻桃溝,深壑兩壁遍植櫻桃樹,每當櫻桃成熟時,滿溝遍壑千紅萬綠,故被稱為“瀍壑朱櫻”。

  河岸,朱櫻塔和晴望閣已經建成,形成一塔一閣的景觀布局。“為最大程度復原,以瀍河入洛河口為中心,在洛河北岸900米,東西400米范圍內,大面積栽植櫻花。”劉琳說,每到春季,櫻花盛開、游人如織,最是漂亮。

  治理 四大公園依洛水河暢水清岸邊綠

  今日洛河,非同舊時。

  新中國成立后,在洛河干流建設了故縣水庫,在伊河干流建設陸渾水庫。同時,建設了10座中型水庫,318座小型水庫,伊洛河的防洪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洛河洛陽市區段全長43公里,洛陽市從1995年起依托洛河興建洛浦公園,開展大規模水土保持、生態造林行動。

  “目前已經治理35公里,建成橡膠壩10座。”黃潔說,經治理,形成了集河堤、階堤、灘塘、河道為一體的治理體系,對調節城市氣候、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2013年以來,洛陽市突出河渠環境提升、洛北城區水系改造、河道水系生態治理等工作,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2014年,實施洛河水系綜合整治示范段工程,按照規劃,洛河市區段將分步、分段改造提升,未來將建郊野生態段、創意產業段、城市活力段、歷史文化段等四大城市水景文化主題公園,各具特色。

  黃潔說,尤其是2017年黨中央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決策部署,洛陽開始實施“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工程,重點修復和保護好城市河道系統。目前,洛河洛陽市區段已經實現自由調節泄水量,成為集“景觀、休閑、防洪、生態”為一體的現代都市河流。

  泱泱洛水,從古至今。作為一條流淌著文字、文明、文化的大河,新的生態都市河流中也必將匯入新的文化基因,衍生新的文明形態。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