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本地新闻

政协委员张志和建议给“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冠个名

2018-01-26
来源:香港商报网

 

 
张志和委员。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王皓萍报道:“南水北调工程这就像一位母亲孕育新生命十月怀胎,生育了一个宝贝孩子,已经数岁,却没有名字,仍叫他‘十月怀胎’,理应给这条南水北调中线大渠起个名字。”26日,河南省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志和在河南省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发言中如是说。
 
  张志和委员对南水北调工程做过很深入的调查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团城湖,一条大渠长达1277公里,流经河南、河北,到北京、再到天津,惠及两省、两直辖市上亿人口。作为当代世界最宏伟的水利工程,已经完工数年。但是,至今却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人们还叫他‘南水北调大渠’。”
 
  张志和委员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对于中国古代史有很深的造诣。据他介绍,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主持兴建灌溉渠,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称该渠为郑国渠。公元前95年,汉武帝采纳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在关中续修水渠,渠因人名,叫白渠。广西兴安的灵渠,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是零水,所以又称零渠。唐代以后,百姓感恩其所带来的福祉,认为它有灵性,遂改名为灵渠。东汉末年,曹操在许昌开凿的运粮河,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都是因其功能而命名。
 
  张志和委员认为,给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起一个好的名称,再加上有深度的解读和宣传,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和经济效应。当年林县的引漳入林工程完工之后,人们赋予它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一一“红旗渠这个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名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应,“红旗渠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人,也对今日林州市的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张志和委员说:“给这条大渠起个好名字,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效应。究竟冠一个什么名字,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然后,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但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网上征集,这个讨论和征集的过程,就会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这宏伟工程。”
 
  “我们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天,我们更能感受到,水利是城市生活的命脉,是工业生产的命脉。”一条大渠,一道清流,大大缓解了北方干旱缺水的状况,使亿万百姓受益。给它起个好名字,让人们记住,激发人们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感受和思考劳动、创造、奉献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感受党和政府的伟大,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最真实的感召和教育,这比多少理论说教都管用。
 
  张志和委员建议:给这条大渠冠个美名,让世人铭记在心,同时也将其载入史册。他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万物皆有名。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想:一渠清水,从丹江口水库流到北京,称它为‘丹京渠’,也未尝不可。如果称它为“惠民渠人们就会想到这一伟大工程惠及沿线上亿百姓的巨大功能。如果您相信天佑中华而国运昌隆,也可称它为‘国运渠’。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也可称它为‘中华复兴渠’,以标记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您想铭记那些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付出艰辛劳动和无私奉献的所有人,他们的功劳实在不亚于大禹治水也可以把这条大渠叫做‘禹功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大渠,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千多公里,两岸已经是绿水青山给它冠一个让世人感兴趣的好名字,让大家沿途走走看看旅游观光事业就会发展起来:绿水青山,也就真变成了金山。
 
  万物皆有名,中华民族的历史将会铭记发生在这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的所有事件。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