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贵州施秉:力拔山兮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

2018-06-21
来源:香港商报网

施秉马号镇老县村阳阳合作社为入股贫困户分红。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许入介报道: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新时代下,贵州精神赋予了黔中大地的奋斗者们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施秉,作为贵州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正按照新时代给予的新使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战略行动,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斗志,全力全面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勠力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战决胜的完美答卷为“多彩贵州”新未来色添彩。

  从“输血”到“造血”的一字之变

  走在施秉的乡间村野,梯田环绕、连片成林的绿在立夏之季,传递着希望。按照“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大要素,该县积极发展“造血式”产业,让特色经济遍地开花。

  在双井镇龙塘村塘珠三组,村民潘元财正在果林下喂养虫草鸡。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早是种植精品水果的,后来得知县里大力发展“虫草鸡”产业,于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价回购、统一品牌销售,2017年带动5户贫困户在40余亩精品水果林下搞起了“虫草鸡”养殖。仅去年,养殖的3000羽虫草鸡就出栏2800羽,按市场单价20元/斤,销售总额168000元,除去成本115600元,纯利润52400元,人均纯收入10480元。

  这就是产业精准带给农户及贫困户的切身变化。从贫困到增收,尝到甜头的贫困户们脱贫信心更加十足,决定跟着潘元财一起再壮大发展规模,今年继续增加虫草鸡养殖量,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脱贫致富。

  “现在龙塘村已有40户贫困户参与了合作社养殖了虫草鸡,每户每年政府提供不少于3000元帮扶创业启动资金”。双井镇黄副书记告诉记者,按县里的计划,已在南部双井、杨柳塘、马号三个镇打造了“虫草鸡养殖产业示范带”,真正让贫困群众“抱团发展、借力脱贫、互助脱贫”。

  目前,施秉已建成4万套种鸡孵化基地1座,出栏鸡苗600万羽,建成共存栏30万羽蛋鸡场2座,正启动建设10万套年出栏1000万羽虫草鸡孵化基地1座,全县养殖商品虫草鸡和绿壳蛋鸡125.1万羽,同比增长134.5%,在有效带动1000户4000余人贫困户增收的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1800人的就业问题,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并举。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将南部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作为主战场,施秉以“四个一”工程为核心,结合“一减四增”,大力发展“4+N”产业,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动中药材,特色养殖、优质烤烟、精品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并进行全产业链的全新打造。

  同时,积极探索实践“三变改革”和“五融五帮”,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发展要求来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党支部抱团+企业+贫困户”、“公司抱团+企业+贫困户”等多种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模式。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和切块到县资金、村级资产、技术入股到“县、乡镇扶投公司”、合作社和企业等经营主体,实现贫困户抱团发展脱贫,确保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全县每个村都建立了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成立了1个工贸公司,全县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32个,其余32个村预计今年6月全部完成组建。预计6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中5-10万元的有52个,10万元以上的12个。

  不只脱贫,还要致富。今年,施秉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继续加大扶贫产业子基金申报力度,争取产业扶贫子基金10亿元以上,对全县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基金帮扶全覆盖。并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原则,让贫困户分享产业红利,扎扎实实扭住脱贫质量。

  同时,出台《施秉县“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和“村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对深度贫困乡镇制定专项脱贫攻坚规划:有的侧重特色旅游,有的规划中药材园区,有的发力畜牧养殖……更为广度、深度的构建了全县产业长效发展的支撑保障。

  政策给力,贫困户自己也有了干劲。据统计,施秉已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8.7687万亩(其中太子参8.5万亩,宽叶缬草87亩,白及1300余亩,前胡1300余亩),覆盖贫困户2823户7148人;烤烟育苗35万盘,种植面积4万亩,覆盖贫困户150户500人;新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9616亩,覆盖种植农户2772户,贫困户713户;特色养殖白洗黑猪4120多头,出栏2690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肉牛养殖17900头,出栏2690头。

  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在当地政府扶持、对口支援下甩掉“穷帽子”。2014年至今,全县已退出贫困人口4861户21540人,出列贫困村7个;5个贫困乡镇(甘溪乡、双井镇、杨柳塘镇、马溪乡、马号镇)按照省标实现“减贫摘帽”。数据的背后,是责任,是坚守,更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好承诺。

牛大场镇的一名妇女正在采摘羊肚菌。

  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完美融合

  在农村,致贫原因很多,靠“一招就灵”的办法很难奏效。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以人为本,施秉出台了《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实施方案》、《2018年减贫摘帽实施方案》,成立了16个工作专班和1个督查巡视工作组、1个问责组,进一步抓紧抓牢抓实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

  摸准民情、找准穷根,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以网格化实现精准识别全覆盖,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从产业主攻、异地搬迁、教育健康、基础建设、生态保护、兜底保障等方面来积极支持、重点扶持,合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撬动叠加效应,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原则,深入推进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有针对的让贫困群众祛贫根。

  照计划,施秉将在2018年实现出列14个贫困村,脱贫15626人,贫困发生率从10.43%下降至0.28%,按国标实现“减贫摘帽”;将在2019年把剩余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在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为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农村、农民、农业有更加真实的“嬗变”,县领导积极从中投公司争取到7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帮扶全县所有农村人口创新实施“10个1”工程项目。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就建什么,哪里不达标就在哪里突破”的原则,对全县1083户兜底贫困户和79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含兜底户),分别按每户6000元、5000元量化到贫困户精准实施“10个1”工程。对全县3.47万户农村非建档立卡农户原则按每户4000元的标准进行因户施策。确保1户至少有1个致富脱贫产业,1户1年人均粮食达到330斤以上,1户至少有1个米缸,1户有1个节能灶或卫生灶台,1户人均有四季衣服10套,1户至少有1个衣柜,1户至少有1张舒适床,1户有1栋(套)安居房,1户有1座简易水冲式卫生厕所,1户有1台彩色电视机。

  用心用情用力,施秉全面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进一步优化宜居环境,按照“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融合发展的思路,从“细致、精致、极致”层层升级,以“一城两翼五区”的规划布局,国际化打造精品景区,精致化建设美丽县城,特色化引领农文旅融合,差异化提升美丽乡村,绿色化铸造典范园区。

  今年,全县还计划投入资金8000万元以上,建设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200公里以上,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投入资金1400万元以上,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5800余户2万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投入资金2亿元以上,加快“小康讯”建设,力争实现“村村通宽带、组组通网络、户户通通讯”。

  同时,以资金鼓励撬动农户差异化建设,引导非贫困户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修建连户路、活动场所、停车场以及房前屋后庭院整治、庭院硬化等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夯实硬基础,提升软支撑。众多设施补给及新增建设,解决了施秉长期以来的“硬件短板”。所形成的“15分钟城镇社区健康服务圈”和无缝对接的“30分钟农村健康服务圈”为百姓切身提供了保障。

  坚持精准发力,将扶贫扶到点上,施秉还针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进行“强劲攻势”。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无障碍入学政策,实现在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决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成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100%,全面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降低贫困人口住院起付线,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切实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农村危房进行了再次全面排查摸底,利用“危改”“三改”和人居环境改善政策,极力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决不让一户贫困户在危房下脱贫。

  积极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县城集中安置不动摇,力争6月底前完成1191户4965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同步做好贫困户搬迁后续资助及保障,全力落实好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保、低保等衔接政策“绿色通道”。

  注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重点培养贫困群众的发展潜力和技术能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进一步加大贫困户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项目专项奖励500万元以上,引导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建成“施秉就业通APP”,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完成4800人以上就业培训,以保证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实现就业创业。

  脱贫,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奔着错退率低于2%、漏评率低于2%、贫困发生率低于3%、群众认可度高于90%的目标,全县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如此,一场用制度建设点燃激情,用事业凝聚人心,用正气提升志气,激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积极并主动的以目标最大化来提高效能最大化的大扶贫战略行动在“施山秉水”间蔚然成风。

施秉虫草鸡养殖

  从“精准发力”到“抱团获得”的满满幸福

  2013年,贵州主政领导到黔东南州施秉县望城村视察工作,与该村支书曾维军“商定”到2017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的“双万”计划。

  望城村支两委立足实际,提出以果品富村,旅游活村,文教兴村,生态靓村,法制稳村的“五村”综合发展思路。随后的几年,围绕“以果建库、以库带果、以花造景、以景促游”的产业发展思路,昔日洼地换宜居新颜,平整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村里每个角落;沿路而下的果林,铺开一片绿意;白墙灰瓦的别墅式村居,规格齐整,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的望城,蔬果飘香,怡然自乐,享获了中国最美村镇称号。全村建立的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了280户农户参与果品种植。

  2016年,种植精品水果达4070亩,辐射带动邻村发展水果6000余亩,建成150吨果蔬气调保鲜库,果农户均增收1万余元。2017年,实现水果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00 元,村集体经济收入 112万元。

  精准发力,创新思维,望城还经营起现实版“QQ农场”,利用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余亩,打造了体验式农园,让农户除了出租土地外,还可以为“农场主”提供代耕代管服务,形成了独特的“土地经济”,收入也较从前提高了四至五倍。

  与此,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以“541”模式反哺民生。将5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0%用于村级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0%用于村办公运转经费和“五好诚信户”创建活动的诚信基金,真正让百姓共享幸福。

  坡上望城示范引领,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坡下高碑步伐紧跟不甘示弱,精彩演绎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

  立足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资源,高碑多方聚力实施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培养“造血”能力,先后成立了生态种养殖产业和茶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种植茶叶、精品水果等1000余亩,建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厂1座,并通过“高碑农家店”的网上销售平台,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

  打破“基础薄、条件差,少数民族多,外出打工者多,在外定居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多,没有产业发展带头人、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的根固壁垒,国家一类贫困村高碑脱贫奔小康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2017年,该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贫困户100%受益。

  借助“湖光山色映高碑、渔舟唱晚苗风情”的自然优势,高碑村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打造了高碑湖码头、66道弯、木质栈道、自行车道等景观,营造出“快进慢游”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从铺上沥青的柏油路面进入高碑,建好的休闲文化广场、翻新的沿湖村寨木屋、修缮的庭院铺设配置替代了原本的泥泞乡间小道、破落农家小院、废弃的圈舍栅栏。“变身”后的高碑无处不彰显群山环绕、碧水映衬的山水美境,30余家乡村旅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审时度势,结合望城精品水果产业和高碑大美自然生态的优势,依托两村相邻的地理区位,施秉县主政领导积极创新扶贫载体,采取乡村旅游扶贫与农家旅馆相结合、乡村旅游扶贫与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乡村旅游扶贫与农村电商相结合的方式,让望城村与高碑村联动抱团发展,打造集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农文旅于一体的扶贫综合产业园区。

  扶贫综合园区里,涵盖了猕猴桃、黑珍珠葡萄、水蜜桃等精品水果6500亩,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和茅台集团等地,从种植管理到市场销售均采取一条龙服务。2平方公里的面积,覆盖了1072户4401人,其中2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49人,86户贫困户可通过联动发展的模式直接受益。

  劳作之际的村民,从心底洋溢出充满希望的笑颜。满满自信的微笑,不仅是思想意识觉醒、生活态度转变的深刻体现;也是对现阶段发展认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最佳表达 。

  从“贫困闭塞”到“开放赶超”的发展愿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经济运行走缓的压力下,如何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啃下民生领域改革这块“硬骨头”,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勇气。

  过去,封闭的交通滞缓了发展,让贫穷落后成为了代名词。现在,借助贵州“临海、临边、临江”的现代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施秉打开山门,敞开臂膀,拥抱世界,开放赶超。

  天堑通途,开启了大山里的资源宝库。依托禀赋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旅游特色,施秉以“世遗之地”造“世遗知名”,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加快构建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文化康体、绿色生态为主的全景式、全季节、全产业、全方位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并通过“旅游+”扶贫战略,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旅游+景区”、“旅游+乡村”的发展模式,以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参与旅游项目、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及景区服务工作,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就业。

  借力对外大通道,积极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通过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按照“大产业致富、小产业脱贫”的思路,围绕“一减四增”农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新增经济作物布局。大力发展中药材、精品水果、虫草鸡、优质烤烟四大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白洗猪、肉牛、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以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让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同时,抓好产销对接,打通销售渠道。实施电子商务农村示范点全覆盖,借助施秉农特产品线上特色馆和“贵州有机会”本地电商平台来推进电商扶贫,带动“施货出山”,实现农民脱贫增收。

  路随产业转,产业因路兴。在1543.8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公路延伸的节点,集结了一个个的美好夙愿。

  按照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施秉还把脱贫致富之路修到了每个村寨。已完成的129个项目,涉及建设里程336.448公里,占实施里程的95.62%。

  随着“组组通”公路的不断开进和延伸,施秉农村产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牛大场镇为例,92.09公里的“组组通”路程,将原本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坦途,遍布全镇的标准硬化道路为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通保障,将直接带动太子参、天门冬、头花蓼等中药材实现4.9亿元增收。

  “做好指挥官,当好战斗员,跑出加速度。”从2017年的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到2018年的春风行动,在脱贫攻坚与同步小康的发展道路上,施秉各级层层发力,将“五步工作法”、振兴农村经济“三场革命”、产业发展“八要素”与县域发展“五强梦”同频共振,进行着一场“真枪实弹”的“大考验”。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施秉以时间倒逼任务,乘着贵州省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东风,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积极融入国家西部开放战略,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用开放倒逼改革创新、用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更大的自信引领前进的使命。

  同时,厚植“美丽经济”,实抓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持续做强旅游、城镇、高效农业、新型工业、民生事业,确保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步小康的决战决胜,为“美丽中国”书写灿烂新篇。

  静候,新一轮“施秉加速度”的精彩展现。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