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本地新闻

一部刻在时间里城市变迁史 洪山三级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8-08-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报网讯】2018年上半年,武汉市洪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1.94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武汉市高1个百分点,在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一位。

  成绩的取得,是武汉市洪山区党和政府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亦是四十载岁月沉淀下的一次破蛹而出。

  四十载光阴如梭,武汉市洪山区从一个纯农业城区发展到以城带乡的中心城区;从全区务农到全部人口入住中心城区。从全区以农业为主到只有工业和服务业。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农业变工商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武汉市洪山区实现三级跨越式发展,为探访发展背后的故事,香港商报记者来到洪山,通过实地探访,一幅斑斓的画卷将徐徐揭开。

  农村变城市

  洪山在行动

  林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一个生活在洪山的香港人,2005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从香港嫁到洪山。她说:“那时的洪山,相较于香港而言,宛如一个县城,虽然,一眼望去这里没有一点大都市的样子,然而,这里的名校、这里的环境却使我预感,这里绝不会一直是这个样子,这里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与这个城市一同成长。”

  洪山区的发展没有辜负林莺对这里的期待。

  在街道口,群光百货,新世界百货、银泰百货、未来城、阜华大厦等商业体让曾经“菜园子”变成都市核心区。两条主干道、两条地铁线,三大商业龙头,让街道口成为武汉顶级商圈和城市文明的精华区块。

  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东湖金茂府项目开工面积已达24万平方米。华侨城中央科技文化区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厂前村5、6号还建地块正式开工。北洋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及高压线迁改工作加快推进。

  在青菱高科技产业园,拆迁还建、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提速:2018年上半年完成94.07%拆迁总量;完工道路28.4公里,占里程的49%;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6个,其中实现投产项目12个,在建项目5个,今年计划开工项目4个。

  在红霞村。“红霞”品牌已经与武汉大型物流、建材、汽配等产业园紧密相连,宽阔的马路,别墅成群的社区,处处都是充满活力的都市景象。

  不仅如此,未来,一座世界一流的知识创新之城即将崛起!

  2017年10月25日,由洪山区发改委牵头,委托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大学之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洪山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之城,国内知名的创新之城。

  规划显示,大学之城将以南湖智核为中心,以滨江创新带、环湖科技带、六湖生态廊为支撑,打造一座世界一流的知识创新之城。

  大学之城的核心区,包括了环南湖大学聚集区、环街道口大学聚集区、环鲁巷大学聚集区和环黄家湖大学聚集区,囊括武汉一大半的高校。

  到2020年,洪山的“环大学经济圈”将显雏形。这座国内一流的“大学之城”,将建成三大片区:环东湖大学之城核心区、泛南湖大学之城示范区和环黄家湖大学城拓展区。

  在环东湖大学之城核心区,将建设理工智谷、武大珞珈创意产业园二期、华师文化街、722所科技创业孵化器、烽火创新谷等。

  农村变城市,洪山在行动。

  农民变市民

  城里人的生活简单而又快乐

  居住于洪山区北港村的小赵,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洪山人,今年24岁的她,正准备着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

  她对记者介绍说:“小时候,家中是以务农为生的,那时候我觉得城市只是向往中的东西,可没想到,说是农村的地方说变就变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一家人也由村民变成了市民,这个我生长的地方,现在已经是城市了!我又何必大老远的跑去北上广发展了。”

  今年74岁的李大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恰逢黄家湖大学城建设,村里启动征地、拆迁等工作,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机遇。”也就是这份机遇,李大爷成功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今年73岁的谭婆婆,是红霞村土生土长的居民。已入伏天的武汉,虽然酷热异常,但谭婆婆依旧正常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文娱活动。

  上世纪80年代,谭婆婆一家人以务农为生。农忙时节,为了赶上早晨的集市,谭婆婆经常凌晨2点就要从村里出发,骑自行车赶到武泰闸附近的菜市场。即便如此,辛苦一天的菜农,赚的几十元钱,往往只够一家人基本的温饱。谭婆婆说,很多村民选择进城务工,或者远走他乡,谁也想不到如今自己也成了城里人。

  农民变市民,得益于洪山区城中村的改造。

  据介绍,截至2017年11月底,洪山区已累计完成城中村房屋拆迁面积2022.68万平方米,还建房开工面积1020.12万平方米,还建房竣工面积886.32万平方米;除天兴乡三个村外,36个村完成户口改登等工作,涉及31684户、95052位村民完成了户口改登工作;39个村都办理了社保,7.5万村民参加了社保医保及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其中劳动力参保56376人,养老保险18790人。以洪山区自主改造方式实施的28个村中,已完成15个村的全部回迁及8个村的部分回迁工作。

  红霞新村居委会负责人高翎介绍,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社区成立腰鼓队、合唱团、说唱团、书法社等13个兴趣协会。每当夜幕降临,社区的文化活动广场就会响起或舒缓、或动感的音乐,市民们正享受着健身的快乐。

  农业变工业和服务业

  洪山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这里有与武昌鱼齐名的珍贵稀有蔬菜——洪山菜薹原产地。这里,也曾是一片广袤的菜园子。然四十载激情岁月之后,这里已然成为工业强区、创意新区。

  2018年上半年,洪山区纳税前200强共纳税 82.77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公共预算总收入的73%。全区8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52家实现产值正增长,其中产值增长20%以上的有30家;湖北省电力、虹信通信、显升光器件、烽火信息集成、马应龙等5家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5.2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59.43%。

  上半年,经济开发区、青菱科技工业园、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创意天地分别实现税收收入14921万元、2979万元、591万元、4550万元和5749万元,对全区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纳税前200强企业中,房地产企业数由上年同期的69家减少到67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幅79.6%。

  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税收10.22亿元,占公共预算总收入的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6%;新增入孵企业73家,众创孵化平台组织创新创业活动123场,吸纳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海归创业等各类人才69名。高新企业发展实现“签约一批、落地一批、见效一批”,1月至6月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20家。

  除此之外,重点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进一步凸显。

  2018年上半年,洪山区承担的全市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015-2018年签约项目,从3月份的45个,增加到现在的51个,开工项目个数从14个,增加到32个,开工率从31%增加到62.75%,开工项目总投资从338.9亿元,增加到1268.1亿元,完成投资36.9亿元,增加到306.55亿元。开工项目主要涉及工业制造、证券、商服、医疗、教育、信息技术、房地产等领域。今年计划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00项,总投资3474亿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135亿元。

  从种田到“种房”,再到“种创意”,岁月更替,创新精神始终相承。区校联手便是一颗种下的种子。

  区校联手,用创业园、孵化器留住高校的人才,培育和扶植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引进真正有创意、带来创造动力的机构,推出优秀的产品和作品。

  如今,在洪山辖区内,二环线沿线和周边高校集中:武大、华中师大、武汉理工大、华中农大……不少高校利用紧邻快速路的交通优势,与洪山区合作,加速策划出一批主题项目。

  洪山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该区正与高校协商,建立七大“一体化”体系,包括:区校人才一体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区校产业园一体化,区校资源一体化,公共资源一体化,人文精神一体化,社区、校区、园区一体化。

  建设“城市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城市”。洪山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吴超群 通讯员李涛)

[责任编辑:肖靜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