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市州简讯

踏虎鑿花:洋徒弟“拜師學藝” 魅力非遺薪火傳承

2018-10-02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我要拜師!amazing!實在太精美了!”一把鑿刀,一塊蠟板,一副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踏虎鑿花”活靈活現地映入眼簾。一幅幅精美、繁複又惟妙惟肖的圖案令90後的伊拉克小夥賈思德不停發出驚呼和讚歎。黃金周前夕,賈思德和他的留學生夥伴們一起來到了湖南省湘西州的四大名鎮之首,素有“小南京”之稱的瀘溪縣浦市古鎮。在這裡,他們打開了一個個“未知的世界”,向踏虎鑿花、苗族數紗、桿秤製作等非遺傳承人進行拜師學藝。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在浦市古鎮的太平街內,賈思德尋訪到了踏虎鑿花的湘西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克梅老師。劉克梅向“洋徒弟”們演示了踏花鑿花工藝的製作工程。“看老師鑿踏虎鑿花的時候感覺特別舒服,但自己嘗試的時候感覺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賈思德在嘗試后感慨道。
 
  “鑿”即雕鑿鏤空之意,當地稱為“鑿花”或“紮花”,苗語稱之為“壓本”,將從事這一技藝的藝人尊稱為“花客”。踏虎鑿花用於服裝刺繡裝飾、祭祀和婚喪喜禮的儀式裝飾之中。劉克梅介紹,踏虎鑿花題材豐富,品種齊全。大致可分為服飾類、鞋帽類、床上用品類、生活用品類、婚嫁喜禮用品類、祭祀用品等六大類型。踏虎鑿花紋樣豐富,有蝴蝶紋樣、狗頭帽紋樣、鴛鴦採蓮紋樣、儺神紋樣、福壽紋樣、龍鳳紋樣、喜慶紋樣等等,僅衣袖邊花就有近百種造型。
 
  “鑿花的關鍵不僅在握穩鑿刀,在於墊在下方的蠟板,力度和方向把握好了,線條才能流暢。”在劉克梅老師手把手地指導下,賈思德逐漸領悟了鑿花的技巧。
 
 
  劉克梅說,踏虎鑿花被當地人通俗稱為“花樣”。而那些賣花的人,又被叫做“花客”。千百年來,“花客”們為了生活,為了藝術,無論寒暑冬夏,他們手搖花鈴,翻山越嶺,走鄉串寨。將鑿花藝術品銷往湖南、湖北、重慶、貴州等地,成為了神秘湘西的一道靚麗名片。
 
  踏虎鑿花是瀘溪縣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因起源於該縣踏虎村而得名。踏虎鑿花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多用於繡花底樣和慶典、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在湘西苗族服飾領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為“繡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鑿花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鮮明的藝術個性,精湛的工藝技巧飲譽國內外。“‘洋學生’學得很快,很聰明,希望我們的非遺技藝也能更廣泛的傳播到海外去!”劉克梅興奮地說。
 
  劉克梅將一幅裝裱精美的《湘西碾米鑿花圖》,作為對賈思德和他的加納籍同學幸運的研學獎勵,贈送給他們。拿到這幅畫,幸運異常興奮。她用並不流暢地漢語說道,圖中女性勞作的場景,勾起了她對遠在非洲家鄉的母親的思念。“我要把這幅圖帶回去送給我的媽媽,她肯定會喜歡!”
 
  如今,瀘溪縣不斷加強對踏虎鑿花等非遺地保護性開發,並大力開辦傳習所、培訓班。“雖然現在這些工藝已經逐漸跟現代工藝結合了,但市場價值仍不容樂觀。”劉克梅有些憂慮地說。如何把這些悠久獨特的工藝傳承下去,是大家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很榮幸,有機會把洋學生請進傳習課堂,希望這樣精美的中華文化,能讓世界上的更多人看到、瞭解、喜愛!”
 
  瀘溪縣民宗文旅局局長李玉梅介紹,瀘溪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特別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河高腔、踏虎鑿花、苗族數紗、儺面具、跳香、楊柳石雕等為核心的體驗式旅遊項目,極具地方特色,富有獨特魅力。此次“洋學生”的浦市古鎮學藝,在寓教於樂中悄然展示了中國軟實力,希望這樣的文化交流能助推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薪火相傳。(蔣劍)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