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东 > 特别报道

美麗鄉村與城市共進共美 打造鄉村振興「嶗山樣板」

2020-11-09
来源:香港商报网

 建立社區幹部「選、育、管、用」機制,持續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立7個「黨建產業聯盟」,培育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4個,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記者漫步嶗山城鄉,看到了一幅美麗鄉村與城市共進共美,休閒旅遊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喜人景象。

 嶗山區位於青島市東部,下轄5個街道。163個社區中農村社區139個,佔社區總數的85.3%,城鄉二元制結構明顯。近年來,嶗山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委對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要求,在實踐中創新、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條「組織強、隊伍硬、服務好、鄉風淳、民心和」的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新路徑。

 嶗山區東麥窯社區 「仙居嶗山」 主題民宿項目

 築強堡壘

 從「選出來」向「選好」「配強」轉變

 強堡壘,從選對一個人開始。曉望社區是嶗山腳下一個山清水秀的山村,以前由於發展思路不清,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狀態,群眾守?金山銀山叫窮。李澤兵擔任社區黨委書記後,帶領社區黨員群眾以萬畝山林為依託,充分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二龍山國家AAA級景區,建設了生態農業觀光區,每年接待遊客17萬餘人次,集體收入每年增加360餘萬元;組織社區1500餘名茶農和8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抱團發展,培育了「甘霖春」自主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品牌化經營的新路徑,每畝地每年為居民增收4.8萬元,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後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國家級茶葉合作社」等榮譽稱號。

 曉望社區的變化是嶗山區持續通過選好一個人,帶好一班人,聚起一群人,帶富一個村的成功案例。嶗山區圍繞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三農」工作隊伍,進一步明確社區書記選任標準,健全備案管理制度,細化7項任職調整流程、規範完善書記檔案,從嚴從實把好選人用人關口。實施「人才回引」和社區後備人才遞進培養計劃,挖掘出382名本土優秀人才,建立社區後備人才庫,為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人才儲備和組織保障。

 組織領航、幹部領頭、工作領先。目前,在嶗山組織優勢已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優勢,驅動效應正不斷放大。近三年來,嶗山139個農村社區中,已湧現省市區先進基層黨組織24個;優秀共產黨員、黨務工作者37個,培育出松山後、東麥窯、唐家莊、周哥莊等10餘個「有顏值、有氣質」的黨建示範點。

 嶗山區流清灣黨建產業聯盟

 黨建產業聯盟

 從「單打獨鬥」向「集群作戰」轉變

 青山碧水、雲霧繚繞、流水潺潺……寒霜已近,但在王哥莊街道「標山田園綜合體」,依然遊人不斷,人們逛逛茶園,賞秀美自然風光,去唐家莊社區打卡網紅民宿……據介紹,由唐家莊、廟石、張家河三個社區共同打造這個田園綜合體,是嶗山區通過組建黨建產業聯盟,以黨組織融合全面推動村莊融合發展的一個成功範例。

 據悉,嶗山區打破「就村抓村」「就事抓事」的路徑依賴,結合全區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帶建設,由3個涉農街道黨工委發起,把地域相鄰、產業相似、強弱不均、稟賦各異的社區「融」為一體,把分散的資源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推進社區綜合開發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條件。先後組建了沙子口流清灣、王哥莊標山、北宅周上路等7個各具特色的「黨建產業聯盟」,輻射周邊27個農村社區等,盤活鄉村現有的土地、資金、項目和人力等資源要素,實現以組織融合推動發展融合、以黨建一體化推動區域發展一體化。

 依託聯盟內的傳統、特色產業以及嶗山全域旅遊資源,帶動成員社區提質鄉村旅遊、康養休閒等項目開發,推動社區與社區、社區與單位「眾籌發展」、合作共贏。如今,在嶗山,一個個美麗鄉村、美麗景點,通過特色示範帶串聯,有效帶動沿線產業發展,一個個新型社區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了美麗蝶變……

 「八小工程」

 從「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

 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桑園社區,活躍?一支由16人組成、平均年齡為60歲的「桑園大媽巡邏隊」,她們走街串巷進行安全宣傳、交通疏導、糾紛調解……為社區點亮了「平安燈」。在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由3名法律顧問、4名社區工作者和5名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調解員隊伍,成功化解了涉及資產改制、集體經濟發展、墳墓整治等矛盾隱患10餘起,沒有發生一起走出社區的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

 記者了解到,這是嶗山區在實施「八小工程」中推動鄉村治理由「村民自治」為主向「多元共治」轉變的兩個具體而微的生動體現。近年來,嶗山區積極填補基層治理制度的「斷層」,探索「治理有效」的實現途徑,將自治、法治、德治的相關要求在基層具體化、形象化,全面實施鄉村治理「八小工程」,有力地提升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其中,圍繞推行「小公約」,組織139個社區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行為規範,把法律之外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上升為《居規民約》;聚焦抓實「小調解」,深化「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加強社區「和事佬」隊伍建設,組建矛盾糾紛調解員隊伍168個,第一時間化解家長里短、鄰里糾紛;深入培育「小鄉賢」,整合社區在各領域先進群體的資源力量,培育富有社區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正能量文化,引導有德才的社區在外人士依法有序參與鄉村治理,助力社區加快發展。(齊薇然 通訊員梁太宏 張峰 宋寶峰 王曉萍)

[责任编辑:岳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