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海洋保育】 珊瑚滅絕非閒事 奮力拯救莫遲疑

【海洋保育】 珊瑚滅絕非閒事 奮力拯救莫遲疑

責任編輯:副刊 2023-10-06 17:43:2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洪嘉禧 攝影(部分圖片):馮瀚文)以往本港擁有多樣且獨特的珊瑚群落,石珊瑚的物種多樣性甚至比加勒比海還多。然而,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活動及城市發展殺滅了大量珊瑚,導致香港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珊瑚是海洋生物的「保育箱」,若珊瑚滅絕,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無法活下去。 

    香港珊瑚種類曾經繁多,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22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記錄有84種石珊瑚、38種柳珊瑚、29種軟珊瑚及6種黑珊瑚。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香港海洋面積雖僅佔中國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

    細小的香港海域,卻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此,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公益組織「明音」創辦人劉螢螢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坐落於東南亞珊瑚大三角的頂端,位處鹹淡水的交界,地理位置特殊,有不同種類的珊瑚,值得保護。」

MTXX_MH20230829_185130086.jpg

WWF香港分會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雋彥表示,珊瑚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支柱。

    珊瑚絕種令海洋系統崩解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雋彥表示,珊瑚魚及無脊椎生物會在珊瑚群內棲息、繁殖、覓食、躲避敵人,形成豐富的生態系統。「珊瑚僅覆蓋海洋不到0.1%的面積,卻供養和支持25%海洋生物的成長。珊瑚最重要的功能是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如果珊瑚滅絕,海洋生物失去棲息地,某些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就會絕種,海洋食物鏈會因而斷裂,導致整個海洋系統逐漸崩解。珊瑚礁還可以減低海浪衝擊,如印尼等低窪地區,非常依賴珊瑚礁減低颱風、海嘯的威力。而且,珊瑚為漁業提供了食用海鮮,還可為潛水業帶來收入。」依靠珊瑚群落生存的海洋生物有很多,如海星、海膽及珊瑚魚等,棲身香港珊瑚群落的魚類多達400多種。劉螢螢指出:「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城市(2017年WWF年度統計數據),人均消耗66.5公斤海鮮,是全球人均食用量的三倍。若珊瑚被破壞的情況持續,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蘇眉魚便是世上最瀕危的珊瑚礁魚類之一。」若珊瑚滅絕令海洋生態瓦解,漁業發展及海鮮供應必會大混亂,人類實難獨善其身。

21.jpg

大型珊瑚群落可提供棲所、屏障及基質給其他海洋生物附着及生長。(圖:WWF提供)

    城市發展摧毀珊瑚 

    多年來城市發展導致香港的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蘇雋彥指出:「根據中大研究顯示,以吐露港赤門海峽燈洲和扯𢃇排一帶為例,80年代曾經有高達七成至八成珊瑚覆蓋率,但當時政府要發展沙田新市鎮,填海及水底工程導致大量沉積物流入海中,令水質混濁。石珊瑚很依賴與之共生的蟲黃藻提供養分。當沉積物蓋住珊瑚與蟲黃藻,未能吸收陽光,珊瑚就會死亡。」雖然政府後來展開了吐露港水質改善計劃,但對珊瑚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蘇雋彥續指:「今年WWF與中大合作研究,發現吐露港的珊瑚覆蓋率由80年代的80%,大幅下降至現時僅2%,海洋生態系統已喪失了自我恢復能力。珊瑚生長速度慢,有些品種一年才長一兩厘米,要靠剩下的珊瑚自然回復吐露港的覆蓋率,近乎不可能。」香港大學研究團隊亦在本港十一個海域設點收集珊瑚化石,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比上世紀80年代下跌四成,而珠江河口和吐露港的鹿角珊瑚受人類活動破壞最嚴重,其分布比過去減少五成。珊瑚一旦受傷,需要長時間才能復元,然而人類並沒有給予牠們喘息機會。

14.jpg

WWF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拯救在香港水域受到污染或傷害的珊瑚。 (圖:WWF提供)

    全球暖化最致命 

    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約20%至30%二氧化碳由海洋吸收,全球氣溫上升是珊瑚礁面臨最大的威脅。珊瑚對於生長環境極為敏感,水溫、酸鹼值、混濁度等都直接影響珊瑚與蟲黃藻的共生關係。蘇雋彥解釋:「氣候變化是珊瑚白化的主因,白化是指珊瑚營養不足。海水溫度上升令使珊瑚受壓,把蟲黃藻排出體外,使珊瑚失去養分供應。海洋吸收了大量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令海水酸鹼度失衡。珊瑚骨是碳酸鈣,海洋酸化使牠們的骨骼變脆弱,當打風或被外物碰到時就會斷裂。珊瑚碎塊在脫離主體後雖然仍可生存,但若受泥沙遮蔽、得不到陽光照射,便難以復元。」

    珊瑚白化怎麼辦 

    珊瑚白化現象在香港的夏季最為嚴重。漁護署、香港浸會大學和中大於去年夏天進行了香港珊瑚白化調查,發現在19個調查點中,有18處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當中橋咀北有約三成珊瑚白化。蘇雋彥解釋:「越淺水,水溫受熱的時間越快,預計珊瑚白化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大規模白化會令珊瑚健康狀況變差,甚至死亡。當下雨、降溫,珊瑚是有機會回復健康的,如去年WWF調查後發現,大部分白化的珊瑚都復元了。雖然香港的珊瑚生命力強,但是否要不斷考驗牠們的耐熱能力?」據漁護署的香港珊瑚礁普查指出,近年本港珊瑚出現白化的現象有上升趨勢,2022年共有13個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現象,比2021年的6個多出一倍。蘇雋彥坦言,短期內難有防止珊瑚白化的方法,但可以未雨綢繆,「國際科學家預測2050年全球有約九成珊瑚會死亡。多做研究以了解珊瑚的抵抗力、修復能力,有助預防珊瑚白化。現時WWF與中大合作進行珊瑚壓力測試研究,測試哪種珊瑚可以捱過溫度上升,當遇到大規模白化,便知道要先拯救哪種珊瑚。」

8.jpg

記者乘坐玻璃船出海觀察海下灣的珊瑚生態環境。

    海岸公園保護不足

    要拯救珊瑚,先要保護海洋。蘇雋彥認為,政府應設立全面、長遠的保育政策,如於2030年前將香港目前僅5%被劃為或擬議為海洋保護區的水域,擴增至30%。香港現時有七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蘇雋彥解釋兩者的分別:「海岸保護區禁止捕魚及進行旅遊活動,對保護海洋效用較大。海岸公園則容許市民進行有限度的康樂活動。後者的設立,原意是提供一處讓市民接觸海洋的地方,教育人們保護海洋的重要性,但水上康樂活動難免帶來人為破壞。因此,擴大海岸保護區才更重要。建議政府識別珊瑚敏感地區,配合水上活動頻率調查,限制人類活動。」

10.jpg

記者發現海下灣珊瑚有白化或凹陷痕跡。

    限制海岸公園內活動

    記者親身到海下灣海岸公園觀察,發現園內設置了機動船隻禁區,海上亦有珊瑚識別區浮標,以及定期有船隻巡邏,還張貼了提示海報,教育市民在划獨木舟時要小心避免傷及珊瑚。然而,這些「提示式」措施作用有限。記者乘坐玻璃船觀察珊瑚的現況,發現不少珊瑚表面均有被外物剷過的痕跡,同行的蘇雋彥說:「多半是遊客玩獨木舟時刮傷了珊瑚。香港半米深的海域已長有珊瑚,划獨木舟時很容易就會傷害到牠們。兩年前WWF曾進行潛水調查,發現很多受訪者均不知道在海中踩住或踢到的原來就是珊瑚,因此教育十分重要。建議政府加強管制園內的遊客活動,如與提供獨木舟租借服務的士多合作,着他們提示遊客。此外,海下村村民表示晚上有非法捕魚,當局亦應加強巡邏。」

MTXX_MH20230829_191328959.jpg

記者採訪當日看見不少遊客在海下灣划獨木舟,破壞珊瑚生態。

    應如何保護珊瑚

    想保護美麗的珊瑚,市民也可盡一分力。劉螢螢表示:「夏天使用防曬霜後到海灘游泳,防曬霜會流入海洋,減緩珊瑚的生長。建議穿衣服防曬,或選擇『海洋友善』的防曬霜。我在淺水灣常看到水中有塑料,市民應減少使用塑膠品。日常宜節能減碳,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節能家電等。另外,培養少肉多菜的飲食習慣也可減少碳排放。」蘇雋彥則建議:「垃圾在下雨時會沖到海洋,因此不要亂拋垃圾。有研究指珊瑚會吸入微塑膠,融進骨骼。不少海洋生物的胃內也有塑膠,人類吃海鮮後把微塑膠攝入體內,傷害的還是自己。」為了向公眾推廣珊瑚保育,香港WWF並與內地WWF合作,共同進行公眾教育直播,互相分享保育經驗。

2.jpg

「明音」創辦人劉螢螢呼籲市民養成低碳生活,救救大自然。

    珊瑚壽命很長,只要環境條件良好,沒有受到干擾,一個珊瑚群體可以長到數千歲。珊瑚孕育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若然人類不顧及珊瑚的承受力,仍要大興土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珊瑚滅絕,終是害及人類自己。

    深度觀察:珊瑚也要人工受孕

    WWF最近與中大合作展開「珊海無盡」珊瑚保育計劃,目標是三年內在香港拯救最少1000塊掉落的珊瑚碎塊,進行人工育養後再放回海中。

17.jpg

將珊瑚貼在人工底座上,待康復和成長至合適大小後,再放回棲息地。

    團隊並使用繁殖技術,包括無性和有性繁殖,增加珊瑚數量,蘇雋彥解釋:「因海浪衝擊或生物侵蝕等原因,令珊瑚主體脫落成碎片。若有足夠陽光,海水條件合適,珊瑚碎片可以再生長。目前修復行動在赤門海峽的燈洲和扯𢃇排進行,未來想擴大至赤門海峽的北岸。」有性繁殖則由中大珊瑚學院研究員負責,在珊瑚產卵期間收集牠們的精子和卵子,蘇雋彥介紹:「珊瑚產卵像子彈一樣噴出來,精子卵子會分開,各自尋找另一半,但途中會被魚蟹吃掉,如果十多個小時內遇不到另一半就會死亡。在收集珊瑚的精子與卵子後會將牠們放在缸內攪拌,底部放一些礁盤,讓受精卵黏上去,從而提高繁殖率及多樣性。在實驗室人工受精成為小珊瑚後,進行兩年的育養,再放回大海。」中大正在研究人工珊瑚礁盤,嘗試藉以加速珊瑚生長。團隊還在研究微碎片技術,先把珊瑚切細,再將同一品種珊瑚放在旁邊,牠們會自行黏在一起,然後生長得更快。

    一般珊瑚要生長5厘米,需5年時間,但人類踏碎一片珊瑚,只是一瞬間。進行水上活動時,請多留意水中珊瑚,珍惜珊瑚,最終保護的還是人類。

P9121076.JPG

WWF與中大合作把珊瑚碎塊育養後再放回海中,提高香港海域的珊瑚覆蓋率。 (圖:WWF提供)

    小知識:珊瑚知多少

    到底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珊瑚屬於刺胞動物,水母的近親,是由珊瑚蟲組成的動物群體。軟珊瑚以軟組織連接,硬珊瑚則由碳酸鈣骨幹組成。硬珊瑚經歷數百年時間,就形成珊瑚礁。珊瑚礁大多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暖淺水區中生長。

  香港的珊瑚品種眾多,主要是石珊瑚,包括有濱珊瑚、扁瑙珊瑚等,這些品種抵抗力較強,在香港水域適應得較好。除了石珊瑚,本港還有軟珊瑚、柳珊瑚等,大多生長在鹹度變化較小、本港東面及東北面水深10至25米的水域,如海下灣海岸公園、橋咀洲等均可見其蹤影。香港珊瑚普遍生長速度較慢,因珠江口有淡水,沖過來後會令海水鹽度下降,或令水變濁,延緩了珊瑚的生長。

MTXX_MH20230829_184800779.jpg

WWF在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設置珊瑚養育缸。

    何謂珊瑚白化?

    珊瑚表面五顏六色,其實並不是牠原本的顏色,而是與珊瑚有共生關係的蟲黃藻所擁有的色澤。蟲黃藻生活於珊瑚蟲體內,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應給珊瑚蟲,促進珊瑚生長。當海水太熱使珊瑚受壓,珊瑚會把賦予珊瑚顏色的蟲黃藻排出體外,珊瑚便會露出原本的顏色,如大多石珊瑚的骨骼都是白色的,當石珊瑚「變白」,就被稱為「白化」,表示珊瑚失去蟲黃藻後營養不足。珊瑚有九成營養來自蟲黃藻,只有一成靠自己覓食得來,因此白化時間太長便會死亡,但如果蟲黃藻及時回到珊瑚體內,珊瑚就能回復健康。

責任編輯:副刊 【海洋保育】 珊瑚滅絕非閒事 奮力拯救莫遲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