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福永 福綿悠長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福永 福綿悠長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5-05 08:24:5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港深地名故事logo.jpg

 作者:胡野秋

 深圳很多地名都在歷史沿革中反覆變更,追尋起來甚是複雜。但福永是個例外。

 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朝廷在新安縣福永圩設立福永巡檢司,此為福永首設政制稱謂之始,自此福永地名一用就是451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對於經常坐飛機出差的深圳人來說,福永是必到之處,因為寶安國際機場就在這裏;廣深高速、地鐵一號線、107國道也均在福永街道立體交匯;由福永碼頭開出的飛翼船1小時可直達香港澳門,還有可停泊5000噸貨輪的福永貨運碼頭。

 因此,福永街道是實至名歸的海陸空交通樞紐,這在內地也不多見。

1

歷史悠久 有據可考

 福永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考證,早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此一帶生息繁衍。青銅時代夏、商、周時,土著百越人常在鳳凰山腳、橋頭涌邊一帶棲息生活,目前已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以佐證。

 自東晉隋唐以來,福永地區有不少三五戶至七八戶成村的小村落,沿海基圍一帶(今和平、新和、興圍、下十圍村一帶)歷代都有遊離漁民居住生活。橋頭後山果園處,至今保留有一萬多平方米範圍的唐宋時期古村落遺址,五代十國至北宋時期,橋頭灶下村、懷德舊村、白石廈舊村、福永舊村處,都有十多戶成村的小村落。

 1575年,明朝在福永圩設立福永巡檢司。巡檢司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地方治安,功能類似於今天的派出所。這個職位起於五代,盛於兩宋,明代在此地首設該司,可見福永當時已具有相當人口規模,繁榮程度當也與之匹配。據明清《新安縣志》記載,福永巡檢司轄福永、西鄉、松崗、公明、石岩一帶區域,當時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便在「福永圩」,巡檢司也設在福永圩旁邊的福永老街。

2

天外飛來 鳳凰棲息

 福永最著名的地方是鳳凰山,以及山腳下的鳳凰古村。

 鳳凰山佇立在珠江口東岸的這座山脈,呈南北走向,從北至南橫跨福永、沙井、公明、西鄉、石岩五個街道,主體位於福永境內,山脊軸線呈月牙形,最高峰為福永與西鄉的界山大茅山,海拔376米。

 據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志》記載:「鳳凰岩,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廣數丈,洞澈若堂室,相傳有鳳凰棲於內,故得名。」有鳳凰棲於內,固然屬於神話範疇,但鳳凰山之於福永乃至寶安,卻真如天外飛來的鳳凰,帶給此地綿延悠遠的福氣和祥瑞。所以,福永乃是洪福永固的天賜之所。

 鳳凰山現已闢為森林公園,風景絕佳,景區分為三部分:山下寶塔勝景區、山中古廟勝景區、山頂晚霞勝景區。

 寶塔勝景區的核心便是那座巍峨挺拔的鳳凰文昌塔,這座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的古塔,為青磚六角塔,塔高六層,是寶安境內現存的最高古塔。塔邊一股溪流,繞塔住下逕流,從東江匯入珠江。溪邊綠榕搖映,風景十分幽雅。文昌塔,顧名思義,就是崇文的建築。古人非常重視文昌,凡是有文昌塔的地方,在過去都出過很多文人墨客。僅以此鳳凰文昌塔建成時期統計,新安縣當朝便出了8位進士、47位舉人。

 鳳凰山的山中古廟勝景區,核心是鳳岩古廟。古廟建造在飛雲嶺南側,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後背雲頂鰲峰,前擁浩渺珠江,祥氣氳氳,芳林鬱鬱,龍蟠虎踞,實為寶地。

24.png

文氏祠堂的文天祥雕像

 鳳岩古廟始建於元初大德年間,是文天祥的曾孫文應麟為了紀念文天祥所建,迄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相傳文應麟來此正值歲荒,為便於了解災情,他在大茅山巔建了一座望煙樓,只要瞭望到無炊煙的村莊,便立即派人前去救濟。某日,文應麟出外走到鳳岩,看到這裏地勢奇特,山嶺峻秀,奇石多姿。他便打算在這裏建一座廟來紀念自己的曾祖父文天祥。恰好前夜他又作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菩薩叫他在鳳岩建「鳳岩剎」。於是,他便籌資修建了這座廟,一則供奉觀音老母,二則紀念文天祥。因為此緣故,600多年來,遠近居民和遊客都喜歡到這裏進香祈福,廟內香火一直很盛。廟內塑有觀音像,並建有文天祥紀念館和應麟亭,以紀念文氏先賢。

 繼續沿鳳凰山登頂,便可見山頂晚霞勝景區,此處主要景點為「雲頂參天」,又稱飛雲頂,便是鳳岩古廟背後的鰲峰,巨石奇詭,如靈鰲飛降。明朝新安進士鄭文炳曾留下「扶節直上飛雲頂,舉手不覺摩蒼冥」的佳句,自此「雲頂參天」成為鳳凰岩勝景之冠。

 鳳凰嶺下有人家,這便是遠近聞名的鳳凰古村。

 這個村在唐宋時期一直稱為嶺下村。宋代以前,就有居民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但均為零星散戶。而這個村的人丁興旺以及易名鳳凰,均與南宋名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舉兵南下,進犯南宋。宋軍自臨安(杭州)沿海直退寶安、新會、珠海一帶,丞相文天祥自老家江西贛、吉安兩州募集數萬民兵,文天祥族系人也成為他的抗元子弟兵。由於宋廷沿海逃亡,文天祥軍在收復東南部分失地後被元軍擊敗。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於潮州海陸豐被俘,後屢拒勸降,並留下蕩氣迴腸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終被元世祖忽必烈所殺。

 文氏族人隨敗軍潰散,逃至寶安西南沿海荒蕪地帶。文應麟係文天祥弟文天瑞之孫,《文氏通譜》描述了這位寶安始祖:「邁眾好義樂施,生平豪爽浪遊四海。見寶安東渚沃土膏腴,從惠州而徒遷居之後,家業恢廣累富數萬。」文應麟於元貞元年(約1294年)攜二子及族人遷至嶺下村(鳳凰)置業開村。後文應麟長子若龍居嶺下,次子若鳳於大德年間遷居白石廈村,開村立戶。形成鳳凰、白石廈、新田三村文姓系列,三村文氏族人合共2600多人,為福永第一大姓。

 文天祥可以含笑九泉了,他的胞弟文天瑞成為粵東文氏的始祖,侄孫文應麟成為寶安文氏的始祖。福永庇護了一個忠肝義膽的英雄家族,而文氏又為福永締造了一方人旺地興的樂土。

3

萬福飛臨 潤澤百姓

 福永得益於這個喜樂盈門的「福」字。因此,在福永便時時浸潤於福文化的溫暖中。

 把福文化做到極致的便是「萬福廣場」。

 作為一個街道的廣場,萬福廣場卻擁有與眾不同的高光時刻,它曾因亮相於中央電視台春晚而為萬眾矚目。2011年的除夕夜,一群來自福永的農民工兄弟,就在這個廣場上跳起了街舞《咱們工人有力量》,瀟灑剛勁的舞姿讓人們似乎忘記了他們本來的身份,他們在福永做着建築工、洗車工、推銷員,來自各地鄉野的農民工,在福永華麗轉身成為都市的搖滾青年。他們平時的舞蹈天地便是萬福廣場,也許正是這個闊大的廣場激活了他們的藝術細胞,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夢想。在那個無限美好的除夕,他們縱情歡舞,揮灑青春。也正是在那次春晚上,與深圳福永街舞團同時閃亮的草根明星,還有旭日陽剛、西單女孩。

 萬福廣場面積3.9萬平方米,比五個標準足球場還要大。作為一個街道級的廣場,堪稱大手筆。平時這裏是附近居民最喜愛的文化休閒場所。寶安作家唐詩在她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寫她印象中的萬福廣場:「我總是嫌南方的夏季漫長,夜晚不願意長久呆在房間裏吹電風扇或者冷氣機,看身邊人都拖家帶口去萬福廣場『兜風』,懶得去遠地方的話,我便也隨着人潮湧向那裏。廣場邊上一年四季都有開花的樹,我稱那些花是閑花,閑花在無人處落落落,我的心就跟着一塊沉到了泥土裏,變得寧靜到極致。夏夜,廣場上的大人牽着自己的孩子走走停停,間歇停下來朝矗立於西北側的露天大電視瞟掃,臉上盛滿笑容。有一部分不帶娃的人自顧自找一個僻靜處席地而坐,享受大自然的給予:廣場四面的樓群都沒有遮擋,星空下猶如倒掛了一台遮天的吊扇,晚風習習,涼快至極。」

 當然,最值得驕傲的還不僅是廣場之大,而是這個廣場竟有兩項健力士紀錄:一是巨型雕塑萬福壁,二是花崗岩九龍柱。

 萬福壁無疑是萬福廣場的靈魂,沒有它這個廣場將黯然失色。

22.png

萬福壁

 這道紫紅色的浮雕牆壁,長130米、高6米,全部由紫砂陶高溫燒製而成,整個浮雕由8833塊各種「福」字陶磚拚製而成,收集了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到歷代書法的「福」字1萬多個,故名「萬福壁」。一網打盡了所有的「福」字,從象形文字的甲骨文、西夏文、鐘鼎文、石鼓文,到秦代以後的篆、隸、草、楷等字型,收入了王羲之、米芾、蘇軾、黃庭堅等大書法家的字跡。還有難得一見的帝王書痕,比如宋徽宗的半個福,喻意他當時統治的半壁江山,還有乾隆皇帝賜給劉羅鍋71歲的壽禮「福」字等。目前世界上福字最多的紫砂陶浮雕作品捨此無他。

 筆者曾駐足在廣場上,為這些姿態各異的福字驚嘆,更有趣的是,很多旁觀者在觀福之餘,會情不自禁地上前用手觸摸這些「福」字,也許大家都想從中沾一些福氣吧。

 九龍柱位於廣場中央。白色花崗岩的石柱高約20米、直徑3米,白龍繞柱攀援,龍頭向天。九龍柱周圍配置了直徑28米的噴水池,噴水由裏向外形成落差,分段迭灑,錯落有序。水池周邊採用花崗岩「二龍戲珠」浮雕扶欄,欄間嵌有8條2米高小龍柱。

23.png

九龍柱

 曾經是帝王文化象徵的九龍柱,在新時代成為尋常百姓的文化圖騰,給這座移民城市的居民帶來「龍的傳人」的文脈傳承。

4

福永醒獅 技驚四座

 福永是廣東省的「醒獅之鄉」,並經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於2010年舉辦了「福永盃」首屆全國南獅公開賽。

 福永舞獅習俗由來已久,可上溯到清嘉慶年間。常年在海上漂泊的漁民以竹、木、布或紙紮成獅子,敲鑼打鼓,翩翩起舞,既慶祝豐收,也祈禱出海平安。剛開始的舞獅,舞步簡單,只是靠滑稽動作博得一笑。

25.png

福永醒獅

 民國年間,民間醒獅藝人李昆山在沙井街頭看到有人舞獅或舞麒麟,雖平淡無奇,卻招來眾人圍觀,心想何不將武術融合在舞獅裏,使其更具觀賞性。李昆山找來在香港開私人武館、以傳授舞獅技藝和武術為生的何思傑,又在福永找到一家舞獅的民間班子,於是武術開始融合在舞獅中。福永的醒獅在李昆山、何思傑的悉心指導下,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醒獅多了驚、奇、險,還有了自己的套路。李昆山、何思傑成為福永醒獅第一代傳人。後來,第二代醒獅代表人物林汝旺、馬聰及第三代的林派安等人繼承原有的醒獅高、尖、精、新的動作外,還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福永特色的醒獅表演技藝。第四代的陳傑榮、鄧錦平、梁光等又在前人的基礎上,配以現代的舞獅風格,使舞獅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前提下,更具有藝術性。

 在福永街道各個社區中,福永、橋頭、塘尾、懷德、白石廈這五個社區的醒獅隊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清朝嘉慶年間以來,這5個村就已經有醒獅武術傳統,百多年來一直保存下來,從未中斷過。1996年以前都是舞「地獅」(在平地上舞獅),直到當年,才從外地請師傅回來教授「樁獅」,即站在數米高的木樁上表演。「樁獅」的觀賞性較「地獅」為高,表演時配以樁、柱、鋼索作為道具,以此象徵崇山峻岭及鐵索橋,每場比賽或表演的節目套路都編排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來演繹。1976年,名聲遠播的福永懷德醒獅隊受香港鳳凰影業公司邀請,拍攝了武俠電影《蕩寇群英》。1978年,塘尾醒獅隊在深圳文化中心舉行的舞獅大會上獲得冠軍,自此福永醒獅成為深圳舞獅界的王者。

 福永,一個寓意吉祥的名字,一方古老神奇的土地。它承載過神話,也創造着傳奇,並且還在繼續講述它未盡的故事。

 作者簡介

 胡野秋,文化學者、作家、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總策劃、香港衛視《東邊西邊》首席嘉賓。主要著作有:《深圳傳》《冒犯文化》《胡腔野調》《六零派:文學對話錄》《觸摸》。

21.jpg

 本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靜文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福永 福綿悠長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