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中華聯誼會副會長、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副秘書長 宣武兵
近日,香港衛生署與內地12間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將「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展至19間機構。這看似簡單的數字躍升,實則是大灣區制度創新從「硬聯通」邁向「軟銜接」的鮮活樣本,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用「就醫便利」聯結民生紐帶
從2019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率先開啟長者醫療券試點,到如今試點機構擴展至19間,這一路走來,是香港與內地在醫療養老領域不斷探索、深化合作的真實寫照。每一間新增試點機構的背後,都承載著兩地加強醫療資源聯動、優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殷切期望,以及對香港長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養老需求的積極回應。
香港醫療資源長期處於飽和狀態,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私營醫療費用高昂。更多內地醫療機構納入醫療券試點,為香港長者北上就醫帶來了更多選擇。他們可以憑藉熟悉的醫療券,在深圳、廣州等地的優質醫院便捷就醫,無需擔心語言不通、手續繁雜等問題,大大降低了跨境就醫的門檻。
醫療券擴容的溢出效應,為破解香港結構性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也打開了大灣區協同養老更大想像空間。據統計,香港約有13萬長者獨居,而深圳、中山等地養老機構的人均居住面積是香港的2.5倍。如今,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將大灣區壓縮為「1小時生活圈」,「跨境養老」不再是無奈之選,而是主動布局。香港長者用同樣的預算,既可享受內地更寬敞的居住環境,又能依託跨境醫療網絡獲得優質服務,這種「空間置換」策略,為土地資源緊張的香港提供了老齡化社會的另類解題思路。
以「灣區解法」破解老齡化困局
從大灣區整體發展的視角來看,這是醫療資源協同配置的有力之舉。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但分布存在差異。香港在醫療服務的精細化管理、醫療科技應用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而內地城市則在醫療資源的規模和地域覆蓋上更為廣闊。通過長者醫療券試點擴圍,打破了地域壁壘,促進了大灣區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優勢互補。香港長者在內地試點機構就醫,不僅為內地醫療機構帶來了先進的醫療理念和管理經驗,也促使內地醫療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創新服務模式,以更好地滿足香港長者的需求,進而帶動整個大灣區醫療服務品質的提升,構建高效、優質、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網絡,有力推動了大灣區醫療一體化進程。
香港與內地的制度差異曾被視為融合障礙,但在應對老齡化挑戰中,這種差異反而成為創新試驗田。香港的國際化醫療標準與內地的規模優勢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兩制」特色轉化為互補資源,一幅更具韌性的灣區養老圖景正在浮現。在堅守「一國兩制」底色的前提下,大灣區正在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治理新路徑。
頂圖:衞生署5月14日與12間新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內地醫療機構簽署服務協議。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