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葛洪中醫藥文化節在博羅縣羅浮山正式開幕。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衛生健康科技工作委員會、惠州市羅浮山中醫科學發展基金會、羅浮山泰學學校以及璞光鶥鵲中醫藥大模型共同承辦。該文化節旨在促進中醫藥健康事業的持續發展,並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貢獻。
擔當與探索: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
此次活動的主題定為「岐黃英才薈羅浮」,並採用了「1+1+3+N」的創新架構,涵蓋了九大板塊內容,如開幕式、院士及大學校長對話活動、以及多項特色活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中醫藥非遺傳承人、知名醫藥投資基金代表、以及龍頭醫藥企業負責人等,齊聚羅浮山。議題主要圍繞如何提升中藥質量以促進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探討中醫藥在關鍵技術突破、產業生態構建及跨境協同創新等方面的可能性,旨在構建一個多維互動、深度融合的中醫藥文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遏制疾病發生發展應從系統和整體觀出發,這恰恰是我們中醫的優勢。」在對話環節,英國皇家醫學院終身院士何月蓉認為,中醫就要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從以往個性化的服務模式,調整到解決本質和共性的問題上來,並且淡化預防和治療之間的界線。
山東省名中醫、泰安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郗洪濱教授認為,葛洪精神的核心在於以濟世情懷為基礎,實證批判為方法,融合創新為路徑,其在亂世中搭建了傳統與變革之間的橋樑。該思想不僅是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特徵的體現,也為當代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平衡提供了歷史參考。
郗洪濱還指出,屠呦呦研究團隊受葛洪「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服」治瘧疾的啟發,利用現代科技成功提純青蒿素,顯著降低了全球瘧疾死亡率,挽救了大量生命。青蒿素的發現,成為葛洪精神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傳統智慧在應對現代健康挑戰時仍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重要物種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惠州自古以來是我國重要的沉香產地之一。晉代時期,葛洪在其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詳細記錄了多種沉香的藥方。目前,惠州市的沉香種植面積已擴展至1.4萬畝,其中博羅縣羅浮山周邊區域佔比達到63%,每年產生的木香材約1.2萬噸。該地區擁有42家深加工企業,已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群。
據介紹,該產業提供的產品種類豐富,超過數百種,涵蓋沉香茶、精油、納米眼貼等12類產品,這些多樣化的產品支撐起了數十億元的產值。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張清仲提出建議,認為博羅縣可以構建一個包括「香料種植、精油提取、康養應用」的全鏈條體系,並通過數碼化改造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進一步提升種植效率和產品品質。
中山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現代中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國家南藥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楊得坡介紹,2022年1月—2023年10月,技術人員先後八次在博羅縣內,採用樣線調查法,結合樣方,對藥用植物開展了實地調查。調查發現,博羅共有維管植物2120種左右,有記載的藥用植物1340多種,其中被子植物1210種左右,裸子植物約12種,蕨類植物120多種。藥典收載70種,廣東省中藥材標準收載59種。
就重要物種資源今後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楊得坡建議,博羅縣可以大力發展紅腳艾、金線蓮、鐵皮石斛、猴耳環、板藍(南板藍根)、粗葉榕(五指毛桃)、沉香、廣藿香、山蒼子(蓽澄茄)、土茯苓、金毛狗等特色中藥材組種植推廣。
亟待中醫理論的守正創新和醫工技術融合發展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負責人、惠州中醫蜂療的首創者陳文濱介紹,惠州的「自然蜂療」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自葛洪時代起,經過歷代傳承人的持續努力,該療法將古法蜂療與本地蜂種、藥材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惠州蜂療技藝。這些技藝在惠州地區代代相傳,已成為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當地人民對健康和自然的追求。
「小蜜蜂,大健康」的理念曾在世界蜂療大會上三次展示,並以學術專題報告的形式向大會呈現了「自然蜂療」的獨特魅力,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惠州方案」,同時也為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增添了光彩。
國家級非遺項目——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廖志鍾指出,羅浮山百草油起源於葛洪道醫思想,依託嶺南醫藥學,並基於中醫藥理論而製成。其傳承與發展不僅見證了嶺南醫藥的進步,也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於智能中醫診斷機械人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前景,華南理工大學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實驗室主任、廣東省人工智能中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文貴華認為,中醫藥人工智能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亟需中醫理論的守正創新和醫工技術的融合與突破,以推動業界良性發展。
此外,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德平在現場就科技計劃布局與申報實施進行了交流分享。(記者 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