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盂蘭勝會要傳承下去

2014-08-28
来源:香港商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盂蘭勝會要傳承下去

  踏入農曆七月,盂蘭節活動接踵而來,這香港傳統習俗,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名義,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亦以盂蘭勝會之名,躋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有資深搞手承認,近年確多了人關注盂蘭節,然而其面對的困境仍舊沒變,包括很少年青一輩參與,以及籌款困難,相信若再沒接班人,這活動只會愈來愈萎縮。他認為與其要求政府直接泵錢,不如資助文化保育團體進行多些推廣活動更有效。有學者指出,不論哪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若要承傳下去,須令到參與者有光榮感。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胡炎松:潮州傳統最盛大

  盂蘭勝會在港主要有四個傳統:潮州傳統、水上人傳統、海陸豐/鶴佬傳統及本地傳統,其中尤以潮州傳統最為盛大,與其將盂蘭勝會發揚光大有關。自小接觸潮州文化,近年積極推廣盂蘭勝會的香港潮州商會會董胡炎松表示,盂蘭勝會在60、70年代最興盛,有六七十個潮人社區組織舉辦勝會。勝會發展到現在,今年由潮州人辦的勝會有50多場,計及其他組織,有90多場。而盂蘭節派米活動則與去年相若,截至8月14日,各區合共有45場。

  進入農曆七月,身兼西貢區盂蘭勝會理事會秘書部主任的胡炎松,在工餘盡量到港九新界觀摩勝會,至今看了十多廿場。他發現掛上國家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銜頭的盂蘭勝會,確實有人重視,如沙頭角一條客家人村落,今年是第四次辦勝會,應是全港歷史最短,雖然在規格上有不足,但足見誠意。

  具道德規條彰顯德性意義

  胡炎松本身亦出席不少講座,發覺多了人有興趣了解盂蘭節是什麼一回事。他會向他們解釋鬼神不一定迷信,「這其實是道德規條,以前無律法管治,但以報應之說約束一個人的內心,而盂蘭勝會是一班人做功德法事,彰顯本身德性,如一個醫生應有醫德,在行為及心靈上是一致的。」而盂蘭勝會在場地布局方面有規有矩,祭禮儀式含有超渡及祈福意義,「鹫人話燒紙紮品迷信,但跟長毛燒棺材、外國人燒布殊在意義上係一樣的。」

  籌辦者老化少年輕人參與

  雖然盂蘭節有本身的文化傳統,但並不是太多人能理會或感興趣,現在籌辦勝會者大多是上年紀人士,像胡炎松這般大約50歲者很少。他慨嘆「好少後生」參與,其中原因與老式思維有關,「試過有後生想搞盂蘭勝會,點知話得事嘅老人家叫佢做雜工,只係擔吓櫈抬吓枱,佢娴覺得無歸屬感及責任感,做鹪一兩次就無做。」他認為若打破這種思維,給予年青一輩有成就感的崗位,才有可能產生接班人。

  勸捐經費可謂充滿汗水

  一場盂蘭勝會,花費亦不輕,就算不做戲台,最少也要60萬至70萬元,胡炎松指籌錢並不易,經濟好時商戶可出錢多一點,相反就手緊些,而勝會是年年進行的,也是社區活動,要居民及商戶夾錢進行,他們這些搞手要落區勸捐,籌錢可說得上充滿汗水。他說,一些勝會由於資金不足,已演變至同區幾場勝會合併進行,一些則將原來活動簡化,如不派米、不唱戲、不競投福品、減少祭品及紙紮品,令活動漸失光彩。

  覺由保育團體推廣更有效

  對於有意見認為政府應支持盂蘭勝會如撥款給有關組織,胡指這並不是一種長遠方法,他認為資助文化保育團體更理想,由他們去推廣,帶動更多人包括社區裏的人認識盂蘭節,當更多人重視時,在吸納人才及籌款時自然會較好。他則希望政府可以放寬小販擺賣規條,讓更多小食檔可在勝會進行期間擺賣,吸引更多人流。

  廖迪生:光榮感有助傳承

  現時本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是由本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普查出來,該中心主任廖迪生指出,清單中好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瀕危,做的人好少兼且年老,他估計若再不理會做好保育工作,廿年後逾半會消失。他認同單單給錢並不能解決問題,「當然政府有些財政資助,做好配套如康文署借出場地搭戲棚,以及在教育上做多些功夫,會係好事,因為畢竟無錢就收檔。」但他指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是有社區人士願意去承擔,「就算要請假都會去做,係自發,不為人工,讓他感到這是祖先傳落來的,是一種光榮,政府甚至可獎勵他,如頒發獎狀,這樣才可延續。」他說香港有不同區,每區可營造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它保持活力,傳承下去。

[责任编辑:刘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