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政爭不休令香港空洞化

2014-09-16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最近香港激進反對派的政治爭鬥行動越演越烈,又「佔中」又罷課,更令各界擔心會給經濟尤其金融、零售等行業帶來不利影響,日前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便就此事再度發出警告。事實上,從各方面情況看,近年中央已對香港可能出現重大事故有所部署,以防萬一。
 
  惠港政策恐轉移
 
  范太指出,若抗爭令香港的金融及經濟受阻,中央便可能將原本惠港的新政策轉交上海或前海,無疑這對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不利,何況「滬港通」的創新性兩地資本市場交流機制快將啟動,范太還說明中央不能因遷就部分人而不顧國家安全,且安全不限於分裂國家及間諜活動,還包含人民及經濟金融等方面的安全。
 
  惠港政策轉移其實並非理論上的可能狀況,而是已有事例證明者﹕中央已收回在港舉辦亞太財長會的計劃,改為在北京舉行,金磚投資銀行的總部已定為設在上海,而據報把亞洲投資銀行總部設在香港的構思看來亦已打消。新的惠港政策不來,舊的也難免受影響,即使中央不收回已給出的政策,其落實也將受香港情況左右。如內地通過自由行訪港的人數,今年來升幅明顯放慢,一般相信原因之一是年來少數激進分子的「驅蝗」、「趕客」行動。顯然,只要本港政經狀況因政爭不休而惡化,則市場規律便足以衝擊中央惠港政策的效力,特別是旅遊、金融等尤為敏感的行業,將迅速反映投資及消費情緒與預期的變化。
 
  從安全角度看,中央必須降低及分攤涉港事務風險。故利用香港作為開放門戶的做法自要有所調整,以降低萬一香港出事時的衝擊。此乃必然的風險管理思維,所涉及的絕不單是惠港政策,而是更根本更全面的香港功能問題。上海自貿區的加快推行,前海等珠三角新型特區的設立,正是中央在這方面的高瞻遠矚的部署。有些說法指上海及前海等,都在建設可替代香港或「複製」香港的特區,乃屬過分誇張,更正確的說法是建立與香港體制及市場機制趨近的特區。全面地替代香港至少在中短期並不可行亦不必要,但局部替代及分流香港的功能卻完全可行,且亦必會發生﹕一是內地開放與發展的自然趨勢;二是中央為了減低香港出事影響的風險控制部署。
 
  專業人士及企業恐離去
 
  近期香港政爭日烈,便更凸顯了上海、前海等建設新特區的必要性及緊迫性,而這方面的發展也反映了兩地交流的新突破。一年來前海的迅猛發展尤其值得注意﹕2013年7月時到前海設點的香港企業不足50家,但今天已有逾500家,年內更可突破千家。設點的包括中環的金融大行、IT及科技、創意企業和各種現代服務業,包括建立國際學校等。香港貴金屬交易所還準備在前海投資30億元建設業務基地,包括金庫,讓深圳珠寶業所需入口金銀可直接運送前海入關儲存。
 
  顯然,假以時日前海承接香港服務業的轉移必漸見成效,規模日大,並逐步形成協同及集群效益,到時其吸引轉移的能力更大。首先,可以分流香港的是對內地個人及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按世貿的服務貿易模式分類計,這將導致香港對內地服務出口的轉型,由內地人來港消費變為本港有關人士及企業到內地提供服務。這樣對本港的業界自然更為有利,可結合內地的較低成本優勢更全面地開拓內地市場,但對本港來說自不免有空洞化的效應。何況除前海外,珠三角的南沙及橫琴等新型特區,都可各按具體情況設計不同的吸引本港服務業方案。
 
  中央早已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對港開放服務業,有關措施將陸續出台,日前香港金融發展局更提出CEPA負面清單及方便香港中小金融企業北上的建議。當兩地交流渠道更多更方便時,若香港政爭不息令經營環境急劇惡化,將加快更多專業人士及企業離去,反成了香港空洞化及邊緣化的催化劑,對此可能性,港人必須有充分的認識。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