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滬港通”遜預期,元兇是誰?

2014-11-24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易宪容

  滬港通已經開車一個星期了,市場一天比一天冷清。兩地市場不僅北水南下的投資繼續減少,而且南水北上的投資熱情也進一步減退。兩地股指下跌,成交量萎縮,所核定的交易額度越剩越多。市場與大行的樂觀預期紛紛落空,一地眼鏡碎。

  對此,有人說,“滬港通”見光死;也有人認為“滬港通”是一列錯誤開通的車;也有人說,“滬港通”是中央政府給香港一個“大禮包”,但由於政治原因也讓這個“大禮包”反而成了套牢香港投資者“魔爪”;又有人說,“滬港通”主要是國內金融改革一小步,它主要是來推動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等。

  不過,對於滬港通的開啟,無論是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無論對其解釋是正面還是負面,無論現實結果與預期相差有多遠,但有一條應該肯定,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滬港通的啟動就意味著這項制度創新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滬港通的開車不僅意味著打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大門,而且意味著兩地投資者多了一個投資可選擇的機會。市場是什麼?市場本身就意味著選擇。如果沒有選擇,哪裡有市場可言。

  現在問題是,滬港通的預期是什麼?為何滬港通開車之後與市場和大行的預期會相差如此之遠?是市場預期者的判斷失誤,還是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導致投資者行為的改變?滬港通開車之後為何兩地市場會一天比一天冷清,是兩地投資者根本上就不看好這種兩地市場開通,還是有其他原因?等等。

  不過,對於這項制度創新,不論兩地政府及投資者的預期如何千差萬別,但有一條則是一致的。即整個滬港通制度設計及投資者的預期是建立在有效市場理論的假定上的。即在這個市場中,投資者都是理性的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只要市場訊息公開透明,通過市場競爭,市場的各種資訊都會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上。或在任何時候,單個股票的市場價格都反映了已經發生的和尚未發生、但市場預期會發生的事情。在這樣的假定條件下,就形成了政府制度目標及投資者的市場預期。但實際上,股票的價格及投資者的行為既非理性的、資訊完全不對稱的情形下發生,也非都是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結果。特別是資產的定價,它以投資者的預期為基礎,而投資者的預期又是由理性與情感、經濟與政治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有效市場理論是有條件的,只要這些條件不滿足,那麼其假定是不完全成立的。也就是說,建立在這設定上的預期肯定會與現實市場相差較遠。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滬港通開啟最主要目標不僅在於深化中國金融市場改革,打出中國本市場之大門,讓中國的投資者走出去,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更為重要的是讓國內資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啟動中國資本市場。比如,從整個的交易額度的配置來看,就希望國際市場更多的資金流進國內,政府滬港通的目的是十分明顯的。但市場上是否能夠按照這樣的交易額度來行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還有,在香港的政府及投資者看來,香港市場遠成熟於國內市場,滬港通開車,不僅可以把成熟市場的投資理念、制度規則、交易方式等引入,也可能吸引更多的國內投資者進入香港市場,為國內投資者開闢一條新的投資管道,以此來繁榮香港市場。所以,面對中國14億人口如此巨大的市場,香港市場是能夠吸引國內投資者。比如,2007年傳出“港股直通車”消息,立即激起香港恒生指數由20000點左右飆升到32000點,當前市場就預期國內的投資者會湧入香港。

  但實際上,從2008年以來,儘管國內居民財富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國內居民的投資大眾化更是普及,再加上國內金融市場落後及市場開放度低,居民投資管道少,所以滬港通不失為國內居民投資提供了一個好的投資選擇。但香港市場應該看到,不僅國內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及交易規模與香港市場有很大差別,而且國內市場投資者理念也香港有很大不同。如果僅是從香港市場的角度來國內市場,一定會是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特別是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經過2007年股票市場之瘋狂,2008年國內股市的暴跌,再加上7年股市持續低迷把2007年進入股市到2008年沒有退出股市的投資者個個殺得落花流水。這些國內股市的投資者早就對股市恐懼或死心,如果沒有顯而易見的股市賺錢效應,想改變國內證券市場投資者這種對股市恐懼的狀況是不可能的。如果國內民眾連股市進入都沒有意願,那麼他們豈能分辨出進入一個有投資機會的市場呢?

  更為重要的是不少投資者在2008年證券市場投資失敗卻在房地產市場投資賺得盤滿盆滿、暴利連連。而且2007年股市的投資都是真金白銀的個人資產,但房地產市場投資多以是通過杠杆化的方式進行。可以說,只要政府優惠政策鼓勵下的高杠杆的暴利的房地產投資不受到限制,國內投資者哪一個會願意再進入股市投資呢?當前央行的房貸新政及降息都是鼓勵居民湧入住房市場投資。即使滬港通打開,這些投資者也不會輕易進入股市。因此,在當前國內政府極力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住房投資的情況下,想讓投資者由住房市場轉向證券市場並非是容易的事情,除非當前房地產市場投資賺錢效應完全改變。在中國以散戶為主導的股市,如果絕大多數散戶投資者都願意大舉進入股市,那麼國內一些機構投資者又如何會貿然南下香港市場呢?在這種情況下,造成國內投資者對香港市場冷淡很是自然。

  對於香港的投資者來說,進入國內股市當然是希望通過滬港通來測水溫。這些投資者應該是較為理性、對A股市場瞭解與分析也會較為全面,但是這些投資者的預期是希望國內資金流向香港市場,而是他們進入國內市場。因為,只要對國內股市有所分析,對國內經濟有所瞭解,那麼投資者所面臨的困惑會越來越多。特別是早幾年把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每一家QFII都被殺得落花流水時,更是會增添對他們進入國內股市的謹慎。

  因為,國內這個市場政府主導作用過多、貪污腐敗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等,肯定會增加市場不穩定預期。比如僅是滬港通的開車為例,不是通過程式化的方式來進行,而完全由少數人來決定。這自然會增加香港投資者對國內市場分析的困難及預期的不穩定。法治是什麼?其實就是給投資者一種長期穩定的預期。這是這個市場得以發展的核心所在。

  可見,市場各方的預期不同,也就合成了這次滬港通開車之後較為冷清的局面。而這種局面正是各方理性應對的結果。兩地市場對此不必悲觀,因為滬港通的開車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它已經打開兩地投資者自由選擇投資機會的通道,只要慢慢地前行,這個市場一定會繁榮起來。但也沒有樂觀的理由,因為,兩地市場的預期實要相差太遠,如果不進一步完善一系列相關制度來改變這些預期,那麼這個市場要發展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