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20港生難忘四川交流 獲益良多

2015-08-06
来源:香港商報

   

 團員參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互聯網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多或少依賴虛擬世界。但人類社會仍然需要保留面對面的問候、握手甚至互相擁抱的最基本溝通方式,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尤為重要。7月10日至14日一連5天4夜的鄉議局「香港四川青年學生互動交流計劃」交流團,令大學、中學學生能夠「零」距離溝通機會外,更為學生提供認識內地四川歷史文化、教育機構、地震自然災害、熊貓棲息以及在福利院關愛長者等活動,參加交流團的學生表示,今次交流活動意義深遠。

  由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資助,新界鄉議局婦女及青年委員會(簡稱鄉局婦青會)組織的「港川青年學生互動交流計劃」交流團一行20名團員,7月10日至14日前往四川省參觀、考察。鄉局婦青會主任委員、交流團名譽團長陳嘉敏表示,今次旅程和過往有一些不同,沒有導師及助導隨團關照學生的衣食住行(過往會將曾參加過交流團的同學提升擔任導師或助導)。今次交流團組成一半團員曾參加過鄉議局交流團,另一半新團員是由鄉紳或學校推薦。

  鄉議局青婦會組織

  新團員中有來自保良局李城璧中學的黃智斌,他表示,在家中上有哥和姐,他是最小,參加交流團時知道他又是團中年齡最小的團員(15歲),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路上都很關心和照顧他,雖然是第一次參加內地交流團活動,卻能讓他很快地融入到陌生的集體之中,玩得很好、很開心。來自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學生賴俊榮,同樣是新團員,他表示,父母雖然都在深圳生活過,他也曾跟隨父母到內地旅遊,但是,獨自一人跟隨陌生人過集體生活,又遠涉有危險的地震災區,令父母多少有一些不放心,但跟團後,發現團員都很親切,一起玩遊戲,不到兩天的時間便和團員熟絡了,原來與人交往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川大學教學設備同樣優秀

  交流團團員結束行程後匯報學習時,談及最多的是大學校園交流、到福利院關愛長者,地震自然災害、熊貓棲息等活動。舊團員中來自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的劉樂兒表示,與過往交流團不同的是,今次能和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大學生互動交流,大學生更為成熟,與他們交流學到更多的東西。賴俊榮表示,參觀四川大學校園時發現,內地的學校沒有原本想像中差,無論是教學設備、校園環境、教育以及學生,都感受到內地亦一樣優秀。

  護老院做義工悟親恩應該記

  交流團在成都福利院做義工均有不同感受和收穫,黃智斌表示,到四川福利院做義工時,令他感觸最深的是,為何有些兒女將含辛茹苦養育他們長大成人的父母送去老人院,卻不抽時間陪伴在老人院的父母,由此,令他更加珍惜與父母相處時間,希望有一天能報答父母。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的蔡倩婷表示,在福利院學會了遷就,福利院的公公婆婆的聽力不好,她就大聲一點,希望能多與公公婆婆交流。

  啞婆婆生命擁抱令人感動

  香港知專設計學校畢業生鍾嘉玲表示,令她最難忘的事,是團員們為公公婆婆表演完節目後,有一位婆婆不停與團員們握手及擁抱,起初她不明白婆婆想表達什麼,經過用心感受、觀察,發現婆婆不能說話、也聽不見,連手指活動都困難,這讓她明白了,婆婆是想用盡全身的力氣和熱情表達對團員感謝,以生命擁抱生命。此刻,她感到言語已經不重要,她反思,許多人能說話、能表達,卻少了那份因感恩而擁抱的勇氣。

  踏足汶川慨歎震災無情

  交流團團員在匯報學習時,講到在汶川參觀當年的地震災區遺址,從地震中倒塌建築房屋,感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之大,同時,由受地震破壞的建築物,看到人為的偷工減料,無鋼筋水泥建築的房屋,只會令地震災害程度加深。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大二生陳耀康則表示,目睹當年地震時倒塌的房屋,那震撼的場面在腦中揮之不去。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最重要的是當地人應該反思,是否一輩子靠遊客參觀地震遺址來賺錢,除了旅遊維生之外,是否應該發展多元化的產業。另有團員說,在熊貓繁育基地了解熊貓生活環境與人類保護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深切感到保護大自然是人類的責任。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