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打開審視歷史的新視野

2017-05-31
来源:香港商报

      「甲骨文」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旗下專注出版歷史、國際政治、人文和社會學等門類學術暢銷書和經典學術書的子品牌,換句話說,做的是「社科書里寫得好看的」,或者說是「小眾中的大眾」。雖然創立不過四年半,卻已培養了一批熱衷於更有深度地關心世界史的年輕一代「骨粉」,像《地中海史詩三部曲》3本書可以銷售近18萬冊,《天國之秋》出版后銷售超過6萬冊,100多萬字的三卷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去年11月上市后無論內容還是裝幀都備受好評,或許意味著,這條路也許可以走得通。 

  最近「甲骨文」接連推出數本國外學者關於中國歷史不同朝代的論著,本報將擇期予以介紹。香港商報記者 金華敏
 
450年激盪亞洲史背景下的明清
 
  《紫禁城的榮光》描述了一幅14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初海陸亞洲聯動的壯麗畫卷。三位日本學士院獎獲得者聯手執筆,突破了以往中國概念的範圍,生動地描寫了元朝的北徙與明朝的崛起,19世紀初清朝的盛極而衰,以及這450年間歐亞大陸東部地區激盪的變革。
 
  一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地提出,雄壯威嚴的中國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經滿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國與農耕帝國的合二為一造就了龐大的多民族國家--中國。那麼,哺育了漢文化與漢人的兩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將滿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邊地區統一起來的?這正是本書的獨到之處。一方面,作者并沒有將蒙古史、西藏史作為獨立的民族史、地方史來看待,而是將其融入一個共同的脈絡之中加以書寫,另一方面,作者抓住這一時期海洋亞洲與內陸亞洲互動的歷史,精辟地還原了明清時代亞洲海陸聯動的時代特徵。
 
  《紫禁城的榮光》最初作為「大世界史」叢書的第11卷出版於1968年,三位作者岡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潤均畢業於日本「東洋史」研究重鎮、「東京學派」大本營的東京大學,也都是對以滿文記錄清初歷史的《滿文老檔》進行譯注的研究團隊核心成員,并因此於1957年同獲日本學士院獎--該項目后來極大地推動了日本學界對滿洲史、清初史的研究。令人驚奇的是,自該書出版至今已近半個世紀,其觀點多未過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清史」話題的升溫,作者之一的岡田英弘作為與歐美「新清史」學派淵源頗深的滿洲史、蒙古史學者,得到了國內外政界、學界高層的關注和肯定。
 
「他者」眼中的秦漢帝國
 
  《秦漢帝國--中國古代帝國之興亡》同樣出自日本學者之手。
 
  該書為講談社學術文庫·中國史系列的一種,作者、著名歷史學家西嵨定生對秦漢帝國的歷史事實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敘述和評論,西定生在秦漢史領域功力深厚,以其「東亞冊封體制」理論受到東亞史學界的尊崇,這部《秦漢帝國》讓讀者看到他另外一種史學境界,被視為「大家小書」、「深入淺出」式的經典之作。
 
  西嵨定生將秦漢史置於整個東亞視角內進行審視,他認為,僅僅考察統一國家的形成這一方面的內容,不免視野狹隘,有失全面。他希望追尋這一時代的中國對於歐洲、印度等處在與中國完全不同地域的歷史而言,有何意義?對於朝鮮、越南等與中國有密切關聯的周邊地區而言,又具有什麼意義?他的結論是:由於秦漢帝國的發展,東亞世界的雛形被孕育出來,「對於東亞世界而言,秦漢帝國的出現造就了它最初的形成契機。」
 
  另一方面,西嵨定生顯然關心秦漢帝國的出現,對於日本而言的意義所在。「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彌生時代,上文提及的奴國使者前往東漢國都朝貢的史實,都說明了秦漢帝國的出現使日本由未開化社會蛻變為文明社會,促進了其政治社會的日益成熟以及諸多小國的涌現,同時為日本加入東亞世界這一完整獨立的政治文明世界創造了契機。」
 
解開中古中國門閥大族消亡之謎
 
  《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是任教於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譚凱(Nicolas Tackett)的近著。中古中國的門閥大族主導了中國數個世紀,關於他們在10世紀的完全消失,長期以來困擾著歷史學者。在本書中,譚凱利用新的數據手段分析了海量史料,解開了他們消失的謎團。他通過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社會網絡分析手段,系統地探究了數十年來出土的數千方碑誌,其中大部分從未被學者研究過。譚凱廣泛地采用了摘自墓誌、散文和詩歌中的軼事,來豐富其論證,從而將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變得鮮活起來。
 
  譚凱在該書緒論中介紹,雖然數代學者已經研究了唐、宋精英之間深層的差异,大量的碑刻材料卻提供了新的契機。「隨著大量豐富的新出碑誌材料--特別是墓誌銘變得觸手可及,我們能夠比十年前更好地重新審視唐代社會的細節,并有效地解決一些未能得到回答的問題。」尤其是,「數字技術允許我們重構十分龐大的晚唐貴族及其婚姻網路。」
 
  在《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一書的最后,譚凱終於解答了謎團--經過此前數次改朝換代和叛亂依然存續的唐代門閥大族如何隨著唐朝的崩潰突然完全消失了呢?「雖然安史之亂吸引了更多的中國歷史學家的注意,但9世紀晚期的黃巢之亂對於舊族而言更具破壞性。當叛軍占領長安和洛陽這兩京后,他們從肉體上消滅了大部分京城精英,包括集中於兩京的祖屋和財富。正是這一肉體消失而非其他任何因素--近乎全部消滅了他們。」
 
  換言之,在880年黃巢占領長安后伴隨而來的30年大動亂時期,唐代門閥大族的政治影響力才因大範圍的肉體消滅而崩潰。唐朝并非亡於安史之亂,而是因黃巢叛亂造成的政治精英(肉體和精神)的徹底消滅而無法復辟。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