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地方产业

兩個農民的進退之路

2016-04-15
来源:河南日報

  進城還是返鄉?在城鎮化大潮中的千千萬萬的農民,正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為發展現代農業留足空間,鼓勵扶持進城的農民就地城鎮化變身市民;引導培訓下鄉的農民投身現代農業,成為職業農民。出得去,進得來,在這個春天,萬千農民,因為河南推進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一系列創新舉措而受益。

  在濟源市,農民楊金星最終決定走出農村,來到該市的虎嶺產業集聚區當工人。讓他意外的是,買房的時候竟然享受了雙重的購房補貼。

  “公司這塊有補助,政府也有,加在一起大概7萬元左右,減輕了我們不少負擔。”他說。

  楊金星懂技術,當年政府免費培訓農民工的時候他沒少下功夫,目標就是多賺錢把孩子送到城里受教育。“集聚區建有學校,剛開始以為城里的學校都要花不少錢,到這里以后發現,每年下來費用都差不多。另外,我們鄉下也交醫療保險,在城里都可以用。”

  從田間走進廠房,楊金星搭的是產城融合的順風車,為吸引農民進城,河南創新城鎮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在每個縣因地制宜發展一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倡導農民就地城鎮化,不僅購房有補貼,還實現了社會保障、農民權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全覆蓋。僅去年,河南就有200萬像楊金星一樣的農民進了城扎了根。

  而在務工與務農權衡之間,曾任食品企業高管的滎陽市農民李杰,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路。他離開企業,跑到鄉下搞起了合作社種地。

  巧的是,李杰正好趕上了河南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的好時機,不僅有專家教,還有政策扶,農機補貼、抵押貸款、農業保險等惠農新舉措。經過腦力風暴的李杰很快組建起“強筋小麥”千畝、萬畝高產攻關示范方,“優質玉米”千畝高產示范方,將“農業生產要素車間”作為管理和操作的平臺。

  “我們把1000畝以上的村叫做農業生產要素工廠,1000畝以下的村叫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我們建了50個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每個車間配一個車間主任,他要對現有的土地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李杰介紹他用工業化思維經營農業的經驗。

  幾年時間,李杰合作社的農戶從6戶發展到1.2萬戶,種植面積也由200多畝增加到2萬畝以上,每年盈利達到200多萬元。

  “通過代耕代種和聯耕聯種兩種模式實現規模化種植,達到農業生產資料的集約化。這就跟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給自己定性的話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讓種地的有地種,想進城的能進城。現在,楊金星所在特色產業集聚區在河南已經發展到177個,累計吸納就業人口占全省新增就業的一半以上。而像李杰一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超過16萬個,耕種起超過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產城融合和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不僅讓兩個農民換了個活法,也讓河南的發展方式鎖定了方向。

  對此,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張廷銀認為,土地還是那片土地,實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就能夠增產增收。農民還是那個農民,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轉變為市民,就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就有了新的提高。由此可見,只要在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之間找準了平衡點,就能夠順利地進行鳥槍換炮和戰略騰挪,實現“三化”的同步發展,而在這同步發展之中,改變最大、受益最大的還是農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4月14日《新聞和報紙摘要》播發記者辛如記趙飛李凡胡曉輝河南臺記者王元偉王發艷鄭州臺記者馬松林)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