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欢乐地方行

黃山與文學   

2016-06-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黄山迎客松 李金水摄

  程亞星/文

  夜深人靜,月淡風輕,窗外有繁星點點,灑一縷在我的窗前。這月光,曾陪李白飲酒,曾照島云賦詩,曾伴元鳳讀書,曾觀雪莊作畫,曾聽普門吹簫,曾聞麗田彈琴……而此時的我,手捧一本歷代名人詠黃山的詩集,我的思緒隨著他們詩意的引領,正在領略詩意的黃山那無可言傳的深邃而幽遠的意境。黃山美,詩意的黃山更美。

  ——題記

  幾年前,在梳理黃山文化時,我提出了一個黃山“五勝”的概念,這是與自然黃山的“五絕”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自然的黃山可以用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來形容;而文化的黃山應該能用傳說、遺存、書畫、文學、名人“五勝”來概括。提出這個概念后,我又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對“五勝”加以闡述,很多之前誤認為黃山只有自然沒有文化的人讀過這組文章之后,對黃山的文化有了輪廓式的了解,對黃山“五勝”這個概念也基本接受了。說基本接受也就表明還有一些人不太完全接受,主要是對“文學”這一“勝”還不接受,認為文學不足以與其它四“勝”放在一起,而我想說的是:黃山在文學上的地位應得到肯定。

  山水文學題材引人關注

  大自然是文學的母題之一,就如愛情是文學的母題一樣,它是亙古不變的。古今中外文學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描寫大自然的名家名篇,甚至出現過山水田園詩派、生態文學、大自然文學等概念。這些作品能引導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藝術,激發想象力,開拓創作的源泉。在文學作品中享受著快樂,體味著頑強的探索精神,在了解大自然的知識之后,能夠建立起一種新的自然與人類的關系,這不僅能引導人們認清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更教會了人們對待自然萬物應該有一種平等的態度。

  這類作品的基本審美特征和一般文學作品別無二致,然而它因在內容主題上著重揭示人類自身的生存與自然生死與共的關系和對人類生命生存命題作深層次思考,而迥異于一般的文學。這樣來看,這類文學作品也就擁有了讓人們科學地認識自身生存環境的意義,它可以帶領讀者跋山涉水,穿林越谷,就像一位知識豐富、熱情健談的導游,以其真實性、奇妙性和趣味性,為我們提供了信息量相對密集的知識和情感體驗。

  這類作品有幾個共同的特征,比如:以大自然為創作題材,以大自然為情感載體,以大自然為謳歌對象。那么回頭想來,歷史上的許多文人、詩人,他們以黃山為題材的創作實踐和作品應該在文學創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其中包括黃山人創作的文學作品,也包括人們以黃山為題材創作的眾多的文學作品,黃山文學作品影響深遠

  黃山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塊凈地,黃山是能激發詩人靈感的地方,是能激發文人創作欲望的地方,黃山是大自然與文學相結合的一個最好的載體。黃山的山水文學創作實踐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這無形中就增加了黃山這塊土地的文化厚度。

  據史料記載,自中唐到清末的近一千二百年間,有許多文壇顯赫的大家,來到黃山獵奇探勝,并留下詩句,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留存下來的詩作就有二萬多首(當然,流失的就更多了),其中,唐代有李白、賈島、韋綬、杜荀鶴;宋代有程元鳳、范成大、王十朋、焦炳炎、魯宗道、凌唐佐;元代以后游歷黃山,并為黃山寫詩作賦的就更是不勝枚舉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和《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兩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在結尾處,李白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惜這一愿望李白并沒有實現,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唐代詩僧島云留居黃山,深愛黃山,據史料記載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詩留存下來的有10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人,在他的詩中,對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就有記載: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

  元代鄭玉筆下的黃山,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但卻把游山的感覺寫得如此傳神: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云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巖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這首詩一開頭就對黃山作了高度的評價,接著便指出它陰晴迥異的景色:雨天是千百條白龍自天而降,飛珠濺玉;而晴天,峰頭白云變幻多姿,妙趣橫生。最后兩句更是寫得超凡而高潔,詩人獨立風前,夜半賞月,簫音悠揚,天上的仙人也可聽到,詩人筆下的黃山儼然海外神州、人間仙境。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明代詩人余紹祉的兩句詩: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

  這是描寫黃山秋景的千古絕唱,“翠”、“丹”、“紅”、“白”這四個描寫顏色的字,把黃山秋日繽紛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一個“云” 字,一個“溪”字,把黃山秋日的天高地闊,秋高氣爽襯托得無比準確,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千丈畫”三個字把黃山大自然神來之筆所繪就的巨幅畫圖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一溪詩”三個字又賦予了畫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動感。兩句詩14個字,把一幅有聲有色、壯闊秀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的黃山秋日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黃山文學創作活動頻繁

  自唐李白游山題詩后,歷代文人墨客、官宦縉紳慕名相繼來山,社會賢達來者更多,各界名流鮮有不至。他們探奇訪幽,觀光覽勝,吟詠歌賦,酬唱贈答,創作了大量描繪黃山風光名勝的詩文書畫。這些名篇佳作,或寄景抒懷,或托物言志,或續記舊事,或憑吊遺蹤。既為黃山增輝添色,又兼有藝術審美和史料之價值,堪稱祖國文藝中的奇葩。

  黃山確實是筆墨維以描繪、語言難以形容的無窮無盡的奇妙詩篇,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經說過:“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明清時期是黃山歷史上文學最興盛的時期,主要表現在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多。天都社,為黃山歷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社址設在黃山祥符寺附近,天都社的核心人物首推方弘靜(1516—1611),明代安徽歙縣巖鎮人,歷任南京戶部右侍郎,增工部尚書。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陽節那天,方弘靜與陳有守(字達甫)、王寅(字仲房)、鄭恩祈(字玄撫)、方大治、羅逸、王之杰、方一藻等16人結天都社(天都前社)。那一天,“十六子”策杖攀躋,從社址起程,一直攀登到天都峰絕頂,爭相命酒賦詩,抒發情懷,他們寫詩、寫游記、寫戲曲,留下了很多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610方弘靜年方94歲高齡再次主盟天都社(天都后社),他在詩中言道:“丞相原中香雨微,天都峰下玉芝肥。石髓如飴流未絕,他年來馭紫鸞飛。”該詩中對黃山凍蠟石進行了“石髓如飴”的寫實。天都社歷時69年,對促進黃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黃山結社之后就舉辦了很多的文學聚會,文人雅士們在一起飲酒、做詩,后來發展到有一百二、三十人。這還不足為奇,最重要的是當時在整個吳越地區有很多的文人雅士都知道黃山的“天都文學社”,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黃山與當地的文人進行集會,來來往往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千人以上。在明清時期,交通、通訊、出版、印刷都不發達,在這樣的條件下黃山的文學活動卻如此頻繁、凝聚力如此強大,是難以想象的。

  最早記述黃山的游記是宋代吳龍翰的《黃山記游》,作于宋咸淳戊辰(1268)年,明萬歷年間潘之恒編纂的《黃海》,就記載了宋代、元代、明代的一些名人游黃山所寫的游記,作者有宋代的吳龍翰、元代的汪澤民、明代的陳有守、江權、方大治、汪道昆、謝肇淛、凌登名、馮夢禎、王之杰、吳日宣、黃汝亨、潘之恒、李國祥、姚文蔚、鄒匡明、吳伯與、羅逸、黃習遠等。

  清康熙五年(1666)至三十年(1691),25年的時間里,黃山曾5次修志,每部志書都選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程宏志編纂的《黃山志》中選載了自宋至清的400多位名人游黃山的各類作品,其中《序》20篇;《跋》23篇;《書信》12札;《賦》13篇;《記》138篇;《詩》619首。清康二十五年(1686)閔麟嗣《黃山志定本》是歷代黃山志中選登詩詞和游記最多的,其中記載的有詩作和游記存世的文人中,唐代10位,宋代56位,元代17位,明代207位,清代81位。

  黃山文學創作源遠流長

  與古代的詩人相比,現當代的大家更是感懷吟詠,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篇佳句,他們的作品幾乎屢見于國內外成百上千種報刊,總數當遠遠超過古代詩人。

  黃賓虹在迎客松下吟頌:今古幾游客,勞勞管送迎。蒼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許承堯在江麗田琴臺邊感嘆:鳴琴客久去,石床猶在茲。蓊蔚四山靜,冷冷水環之……郭沫若末到黃山之前就先從黃山風光攝影展上預習了黃山:我未到過黃山,今來影上大觀。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瀾。

  胡績偉置身于黃山風云之中疑惑萬千:轉眼山變海,彈指島環峰;驟然劈頭雨,剎時滿目松。

  唐弢在黃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謫仙:千樹懸崖采藥去,一林幽徑覓詩還。我來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雙白鷴。

  張萬舒聆聽著陣陣松濤熱情地贊嘆: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

  邵燕詳把思緒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親眼見過海枯石爛,你親身經歷過谷換陵移,你比參天古木的年輪該有更多的記憶。

  ……

  又何止是詩歌,以黃山為題材的散文、小說、影視作品不可勝數。他們無一不為黃山的美景秀色所陶醉而興致勃勃地引吭高歌,黃山的美景變成了詩人筆下迸瀉的靈感和漫妙的意象然而,盡管他們才華橫溢,筆力過人,但面對難以描繪的黃山勝景,也不禁發出了文思枯竭的喟嘆。如明代的程敏政就有這樣的詩句:“眼看奇絕口難名,變態分明似化成。”清代的金照吟道:“黃山變態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真可謂“一片之云有異勢,一尺之松無凡枝”。

  歷代名人寫黃山的名篇佳作,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總數何止千萬首,傳世的多,失傳的更多。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黃山的氣勢與特色,內容極其豐富,表現手法各有千秋,或寄景抒情,或及物言志,或詠世感懷,或往還酬唱,讀來能給人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與自然的黃山相比,文學作品中的黃山更多了一種主觀的感悟,多了一層經歷的洗滌,多了一份情感的浸潤。游黃山之前讀一讀,可以引你做詩中神游;游黃山之后讀一讀,可以補你足力眼力不能盡到的遺憾。看自然的黃山是一種情的陶冶,讀文學作品中的黃山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