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地方产业

從追“高產”到融合發展

2017-06-09
来源:新華社

  6月7日,收割機在河南浚縣中鶴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麥田里收獲小麥。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從追“高產”到融合發展

  ——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鏈式反應”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李鈞德宋曉東

  芒種時節,在河南浚縣的30萬畝連片麥田里,成熟的麥穗隨風舞動,放眼望去一片金黃,豐收在望。

  這里曾是河南小麥單產最高的麥田之一,“高產”曾是這里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去年,地邊“高產創建實驗田”的大牌子悄然間被換成了“優質麥基地”,從追高產到求優質,這片中原麥田正是河南農業改革的縮影。

  高產糧田變身優質麥基地、科技“神器”解放勞動力、產業融合升級提升附加值……從過去的“田里種糧”變成今天的“土里刨金”,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從上而下引發一場“鏈式反應”,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從“高產”到“優質”種植結構調整開啟農業改革

  河南省浚縣古稱黎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糧倉,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位于浚縣的中鶴現代農業示范園的5萬畝耕地,以前主要種植的是普通高產小麥品種,隨著近幾年普通麥出現賣難問題,這塊麥田也隨之調整了種植結構,開始種植鄭麥366等優質小麥品種。

  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申延平表示,河南省糧食總產實現了“十二連增”,2016年雖比上年略有減產,但仍達到歷史第二高產量,糧食面臨結構性過剩局面,河南農業已經步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普通麥變優質麥正是破解當前農業矛盾的關鍵一步。

  從“高產”到“優質”,這不僅僅是種植結構的調整,更是農業發展經營理念和農業方向的轉型。

  種植結構調整成為撬動河南這個傳統農業大省的最強動力。河南省農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河南已在8個試點縣共建立成方連片的強筋、弱筋小麥基地230萬畝,2017年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200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600多萬畝。在前段時間舉行的產銷對接會上,8個試點縣的優質小麥未收先售,被多家糧食加工企業提前搶購一空。

  “大黃蜂”收麥衛星種田科技“神器”節本增效

  “五黃陸月天,焦麥炸豆時”,麥收時節就是要與天奪時,分秒必爭。一場大雨剛過,河南鶴壁市一塊15000畝連片麥田開始了搶收。麥地里,3臺兩人多高、七米多寬,外形如同“大黃蜂”的紐荷蘭CX6080聯合收割機來回作業,忙碌收割,它們后面緊跟著秸稈打捆機、播種機。這些如同變形金剛的農業機械走過一遍,這片麥地連收獲帶播種就輕松地完成了。

  這塊麥田的三夏生產小組組長車同付介紹,這3臺“大黃蜂”平均每臺每天可以收割600畝小麥,極大地提高了麥收的工作效率。

  過去,一提到農民往往會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農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衛星種田。在鶴壁市淇濱區,一萬畝的麥田,從種到收只雇了5個人,并且畝產高達650公斤,種糧大戶唐全合又一次創造了新紀錄,妙招就是用大數據來種田。利用“星陸雙基”的農業氣象科技系統,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戶就能不間斷地接收到土壤溫濕度、降水概率、葉面積指數等數據,根據數據分析決定播種、管護、收獲,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成本。

  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介紹,截至“十二五”末,河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面對勞動力緊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挑戰,在土地流轉加速的基礎上,科學種田和綠色高效的生產方式,將為未來農業節本增效、可持續發展不斷打開新空間。”魏蒙關說。

  從粗加工到新業態融合升級助力“土里刨金”

  隔著透明的參觀走廊,顆顆紅棗在流水線上滾動,隨后被按照大小、色澤等不同性狀進行分選、加工,這是位于河南新鄭市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流水線的一幕。小紅棗做成了大產業,好想你公司在2011年就已經成功上市,目前市值已經超百億元。

  好想你公司副董事長石聚領說,從最初的簡單清洗、包裝賣原棗,到開發健康休閑零食,到探索主食化,再到現在的提取紅棗酵素制作養生飲料,好想你的紅棗產業已經升級到了4.0版本,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個百分點。

  從粗加工到新業態,隨著農業產業的融合升級,河南農業開始實現“土里刨金”,隨著一些農業新業態的興起,一二三產融合之勢格外引人注目。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說,河南農業在經營理念、種植方式乃至產業融合等不同層面發生了積極變化,農業改革從上而下引發了一場“鏈式反應”,這是農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將有效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據新華社鄭州6月8日電)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