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東莞清溪用「繡花」功夫守護河涌

2021-04-19
来源:香港商报网
    守護家鄉一汪清水,讓民眾留住鄉愁。日前,廣東省東莞市市河長辦通報東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2020年度基層河長考核結果,共有15人被評為優秀鎮級、村級河長。其中清溪鎮的鄭振學、韓志亮分別獲評2020年度優秀鎮級河長及2020年度優秀村級河長。
 

清溪河長以「繡花」功夫守護河涌
 
    據悉,自東莞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責任追究和基層河長考核制度以來,清溪鎮上下聯動、主動作為守護家鄉清溪河湖水清岸美,尤其是鄭振學、韓志亮兩位河長主動擔當,積極宣講,並帶動當地民眾共同創建「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秀美家鄉、秀美河湖的美景,以「繡花」功夫守護河涌。

    守護家鄉河 讓百姓留住鄉愁
 
    清溪鎮自推行全面河長制工作以來,在河長的隊伍當中,湧現出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夏日不畏酷暑,冬日不畏嚴寒,始終奮戰在河道周邊,自發的組織清理河道垃圾、文明勸導一切破壞河道的違法行為,這群人便是「河長」。
 
    鄭振學擔任清溪鎮鐵場村鎮級河長以來,紮實推進河長制工作,以「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工作成效,鞏固發展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水文生態,讓當地老百姓既看到「詩與遠方」,又留得住鄉愁,成為東莞市2020年度優秀鎮級河長。
 

守護清溪河清湖美 讓民眾留住鄉愁
 
    旱坑壩渠是鄭振學負責的河涌,也是鐵場村生產生活、防洪防汛的重要河流,具有良好的生態優勢。要保護好旱坑壩渠,必須以「繡花」功夫全方位保育,還原摯美的生態畫卷。對此,結合清溪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的美好藍圖,鄭振學牽頭制定了「一河一策」實施方案。
 
    在日常巡河中,鄭振學注重河道保潔與生態保護。自擔任河長以來,他就組織「河湖保潔日」等大規模清理行動,清理河床垃圾0.7噸、清理河岸垃圾1.3噸,岸邊雜草16畝,做好了「龍舟水」、颱風強對流和極寒潮天氣後的保潔工作。
 
    鄭振學堅持每天觀察,適時調整旱坑壩渠下游壅水壩水位,確保水文生態安全。通過巡河護河,旱坑壩渠河更暢、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水質斷面Ⅲ類水水質監測持續達標。

    引導群眾參與護河巡河
 
    推行全面河長制工作以來,鄭振學一邊實行鐵腕治理,全面遏制旱坑壩渠下游散養家禽現象,處理雞、鴨、鵝近千隻,處理馬匹2匹;全面遏制清洗農藥器械現象,約談農戶8人;全面保護水生態安全,沒收非法捕撈漁網4張、教育勸退野泳者32人次、野釣人員22人次。
 
    鄭振學善於理論聯繫實踐,一邊實施政策宣講,舉辦大型宣講會,宣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河長制工作背景、任務、目標要求作了全面宣講,引領群眾共同參與到河長制工作中來。群眾對河長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意識到保護旱坑壩渠是功利千秋的使命,自願擔任民間河長的群眾也越來越多。
 
    隨着生態好轉,旱坑壩渠的遊人多了,售賣奶茶、熟食的攤位也越來越多,攤主自覺實行「門前三包」,消費者都自覺保潔,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河長制工作局面。旱坑壩渠水質更靚麗、水文更安全。如今,這種良好的自然生態,引來了耕山小寨生態樂園的投資,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獲得感、幸福感更加殷實。

    每月10日開展「河道保潔」行動
 
    「咯吱」一聲鐵門推開,鐵場村裏的船坑水庫龍潭景區呈現在眼前。水庫的水清澈見底,在峻岭岩石間湍流,伴隨着清風送爽,讓人驚訝東莞的一個村莊裏還藏着這樣的風光。「現在私下來這裏玩的遊人太多了,為了保護未開發的景區,村里暫時設了道鐵柵門。」韓志亮如是說。
 
    鐵場村位於清溪鎮東北部,處於東莞第一峰的銀瓶山腳下,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約860人,外來人口約200人,是清溪進出惠陽的交通門戶,也是惠陽、東莞、深圳三地的交會點。背靠東莞最高的山——銀瓶山脈,四周分佈着蟾蜍山、正坑山、上排山等多座山體,整個村就像置身其中的「聚寶盆」。
 
    為了保護茅輋水庫的飲用水水源,30多年來鐵場村沒有興建一家工廠,是東莞至今唯一沒有工業企業的村。正是這樣的「錯過」,卻恰恰鑄就了鐵場村作為「生態遺珠」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自擔任村級河長以來,韓志亮就致力於河道保護和河流污染治理工作。隨着近年鐵場村的生態旅遊建設,逐漸吸引群眾前來河道、水庫遊玩參觀,很多群眾容易把垃圾隨手亂扔,造成污染。
 
    為了提升民眾素質,改善河道河污染情況,韓志亮每月10日組織發動黨員幹部、志願者開展「河道保潔」行動。長期如此,黨員幹部及志願者們建立了常態機制和應急預案,確保了鐵場村河涌的潔淨清澈。
 
    韓志亮介紹,鐵場村是東莞種植面積最大的莞香群落,船坑水庫是東莞地區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區域,還有廣緣庵和韓式宗祠等,將來發展旅遊業之後,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一定會轉化為「金山銀山」。(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何秀蓉 傅嫻)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