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2030+規劃策略》更新 人均居住面積目標237呎

《香港2030+規劃策略》更新 人均居住面積目標237呎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1-10-09 00:10:43 來源:香港商报

 《香港2030+規劃策略》更新

 人均居住面積目標237呎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丹丹報道:政府昨日公布更新版本的《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報告定下人均居住面積目標,由現時人均居住面積161呎,提升到215至237呎,最多提升50%,意味着兩人小家庭居住空間不少於430呎、三人家庭居住空間有望達到711呎。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會在新規劃項目內的公營房屋設計加入這個標準,私樓方面則會考慮賣地或重建項目加入最低面積限制的要求。

 就《香港2030+》更新版報告將人均居住面積增至215至237平方呎。黃偉綸解釋說,若將人均居住空間增加10%,每人便可有215平方呎,若進一步增至20%,每個人則可住237平方呎。屆時,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將高於東京的平均210呎,但仍低於新加坡的270呎,以及深圳的300呎。

 ●賣地或規定單位最細200呎

 黃偉綸透露,除了正在研究的「明日大嶼」中的公屋會採納新的住屋原則外,亦會研究規範私樓的最細單位面積,如未來會考慮在政府賣地或重建項目內加入人均居住面積最少200至210呎的要求,強調香港人可以「住大」並非空談。因為未來10年的土地供應將高於需求,有望在下一個5年的公屋規劃,將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至20%。

 被問到單位面積增加,會否令房屋更難負擔,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指出,「住大、住好、住平」並非不可能的事,惟達到目標需要時間。當房屋土地供應相對充裕的時候,預期樓價將會調節。日後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所提供的土地可滿足需求時,才能考慮提高人均面積,而供求平衡後,樓價便會有適當調節。

 ●學者指有望杜絕「納米樓」

 對於政府定下人均居住面積目標並擬規範私樓的最細單位面積,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政府此舉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杜絕了社會上「納米樓」的產生。至於成效方面,他則指,私樓的實際住戶才是決定人均居住面積的關鍵。

 同時,更新版報告估算本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000公頃,較2016年公布《香港2030+》報告的1200公頃土地短缺,增加1.5倍。黃偉綸解釋稱,估算膨脹的主要考慮在於民間希望「住大」的期盼,強調若土地供應持續增加,可考慮將公屋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至20%,公屋四人單位有望由現時不足400平方呎,增至480平方呎。

 ●八成五土地來自新發展區及賣地

 黃偉綸表示,中長期土地供應達到4100公頃,當局有信心能夠覓得足夠土地以應付短缺,大部分土地潛在供應,來自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

 在公營房屋方面,黃偉綸透露,去年已覓得330公頃,2021至2031年,10年公營房屋單位供應可達31萬個。而未來10年已覓350公頃土地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他認為是「另一個新高,反映多管齊下覓地策略見成效」。

 私營房屋方面,黃偉綸指出,將會有170公頃土地可供興建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當中逾85%土地來自新發展區及賣地,有約15%土地來自港鐵項目,仍未計及重建項目、市場行為私人發展等,故相信可以滿足房屋需求。

 另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的北部都會區,並非全新計劃,政府一直研究的新發展區包括古洞、上水和洪水橋等亦有涵蓋在內,形容今次是提供更整全的規劃,並有信心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將更能代表香港整體利益,並願意與政府接觸,促使計劃能夠落實。林鄭月娥又指,政府會重新審視城市規劃和鐵路發展等行政程序,同時進行公眾諮詢,相信亦有助加快推展北部都會區。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2030+規劃策略》更新 人均居住面積目標237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