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2022廣東省兩會】港區委員籲建健康灣區  陳丹丹:推動醫療資源跨境流動

【2022廣東省兩會】港區委員籲建健康灣區 陳丹丹:推動醫療資源跨境流動

責任編輯:楊眉 2022-01-18 00:08:14 來源:香港商報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綱要》提出,塑造健康灣區,推動優質醫療衞生資源緊密合作。隨着人口老齡 化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如何加速灣區醫 療資源跨境流動,推動灣區跨境保險業合作,惠及更多在灣區居住發展的香港 人,成為此次廣東兩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常委、香港中國商 會常務副會長、創會會長陳丹丹女士關注的重點。

 設「一站式服務點」促醫療合作

 「大灣區人口流動是比較高的,未來有更多香港長者到灣區養老。」即將召開的廣東省兩會上,省政協港區委員陳丹丹帶來了「關於推動醫療資源跨境流動加快建設粵港澳健康大灣區的建議」。陳丹丹告訴記者,在香港面對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現實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如能進一步便利港人跨境就醫,將有助香港緩解本地的醫療服務壓力。陳丹丹建議粵港澳政府層面積極攜手爭取在國家統籌支持下,推動完善香港居民跨境支付醫療開支的安排,由三地政府共同推動大灣區建立醫療服務機構認證制度,為香港財政資源跨境支付提供制度基礎。同時,為免除重複的身體檢查提高效率,需要完善病人電子健康記錄的跨境使用。「目前,香港法律對本地個人隱私數據的跨境轉移具有嚴格的要求,需要高標準保安技術的配合。」陳丹丹建議粵港政府合作建立大灣區內部的健康記錄系統,做好法律、隱私、保安、網絡安全等工作,在病人授權的前提下,內地醫院可以通過互聯網讀取病人的健康記錄。

 「由於廣東、香港、澳門在政策法規、醫療環境、醫療技術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醫療資源跨境流動合作仍然面臨諸多掣肘。」陳丹丹建議加強三地醫療衞生服務機制協同,三地醫療規則銜接先行先試,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通、機制協同的合作模式。

 陳丹丹建議,大灣區內地城市在人員資格認定方面與香港進行進一步的規則對接,完善香港醫療人才和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職業准入規則。「建議在優化社會辦醫行政審批程序方面,統籌各地方部門,在大灣區內開放同等利好條件予港資獨資或合資的基層醫療機構,有助促進香港醫療產業參與者進入大灣區。」陳丹丹告訴記者,為解決省市程序不一的問題,大灣區可統一區內各地方對香港醫療人才和機構的准入規定,設立「大灣區一站式服務點」,一次審批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整體的區域性執業許可證。

 倡取消跨境保險差異化壁壘

 「香港人在灣區內地居住,能否與內地人一樣購買內地醫保以享受同等的優惠?購買社保需要工作單位,但有些長者要退休了,能否買內地醫保?」陳丹丹告訴記者,香港政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只能在指定的醫院使用,很多居住在中山的長者需要跑大老遠才能用上。陳丹丹在「關於應對人口老化加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保險業合作的建議」中就此進行探討。

 陳丹丹提議,大力支持商業保險成為灣區居民養老體系的主要支柱之一的保險體系。目前已有9家保險公司的16款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及跨境醫療險上市,累計為超過2萬名客戶提供保險保障500億元。跨境車險方面,廣東深化跨境車險制度創新,實現「三地保單、一地購買」。深圳不斷優化跨境車險服務,平穩有序推動「跨境理財通」落地。毋庸置疑的是,大灣區保險業會通過跨境產品和服務創新加速融合互通。

 不過,陳丹丹指出,現在有些保險在指定的灣區城市指定的醫院才可以使用,在理賠方面也存在差異化,如何取消差異化壁壘、實現一體化是值得探討的話題。陳丹丹建議,盡快在大灣區設立香港保險業售後服務中心,向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及續保等全方位支援。「根據香港保險業界的統計,過去數十年已有逾百萬內地客戶曾購買香港的醫療、儲蓄產品,現在兩地通關未能恢復正常,對服務內地客戶的業務造成挑戰,在內地設立保險業售後服務中心也是重要的解決辦法。」陳丹丹說。

 「目前大灣區覆蓋約7000萬人口,集聚企業總量超640萬家,但內地9個城市的保險滲透率僅為6%,龐大的保險市場需求亟待開發。」陳丹丹說,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一體化發展,在服務居民參保的差異化需求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灣區實體經濟。(記者林麗青、實習生張靖祥

責任編輯:楊眉 【2022廣東省兩會】港區委員籲建健康灣區  陳丹丹:推動醫療資源跨境流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