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讀梁啓超先生《歐遊心影錄》有感

讀梁啓超先生《歐遊心影錄》有感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4 11:17:11 來源:香港商報網

    張梅

    我有個習慣,每逢去參觀名人故居或者一些著名景點,出來的時候,都會去這些景點的小賣部去買書。因為在這些地方,你常常可以買到在外面看不到的小版本的書。而每次去的時候,都是參觀快結束的時候,同行的人個個都走到門口,當我正拿着書翻閱的時候,總有同伴在門口催促,以至於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這次在廣東新會參觀梁啓超先生的故居,也不例外。梁先生的故居以前也看過,因為我是廣州人,單位也組織過參觀梁先生的故居。當然也是多年前了。那時由譚先生捐贈的新館還沒有建好,肯定也沒有賣紀念品的地方。只記得好象也是這個曬陳皮的季節,去的時候,看到故居前面的水泥地上,曬著一朵朵的陳皮。印象很深。

    總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細節讓你記住了你去過的地方。記我得第一次去江西參觀八大山人的故居,當時是初秋時節,遊人如鯛。導遊拿着話筒大聲講解。我只好脫離遊逛。走到偏僻處,看見一個小小的池塘,清麗的荷花已開謝了一段時間,剩下一池塘的殘荷枯葉,寂靜無聲,風骨傲然。我默默地坐到池塘旁邊的石板上,看着一池殘荷,仿佛忘記了時光。也更深地體驗了八大山人的意境。以後每逢想起八大山人,眼前就出現那一池的殘荷。

    這次去參觀梁秋實先生的故居,也是新會曬陳皮的季節,四處都是橘子樹和橘子皮,大榕樹,橘子樹,小鳥,葵樹,這些都是新會的地理符號。梁啓超先生則給這些地理符號塗上了濃厚的色彩。這次在梁實秋先生故居看到了新館,聽完講解之後,馬上就奔去買紀念品和書籍的地方,果然不負所望,淘到了兩本梁先生的著作,一本是漸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法指導》,2016年12月第一版,一本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歐遊心影錄》,2014年8月第一版。也是剛翻了兩頁,已經走出門口的同行就把我們叫走了。匆匆付了錢離去。

    梁啓超先生才高八斗,1873出生於廣東新會縣茶坑村。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17歲入康有為萬木草堂,從此「康梁」攜手闖出天大的名氣。他出生時有沒有祥瑞,比如說地里長出一棵兩苗共秀的嘉禾,史書沒有記載。但離他出生地不遠的地方,就有一棵舉世聞名的獨木成林的大榕樹,主體長於明末清初。因為歷史久遠,榕樹的氣根連氣根,紮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幹。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榕樹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隻鳥雀,一到黃昏,上萬隻各種形態的鳥雀鳴叫著飛回大榕樹的懷抱,蔚為壯觀,成為廣東著名的景色,又曰「百鳥歸巢」。名人名景名食,使新會成為廣東的三件寶。

    《歐遊心影錄》是梁啓超先生在1918年籌措10萬元經費,精選一批學有專長的名人,如外交劉崇傑,工業丁文江,政治張君勵,軍事蔣百里等,進行了一年的歐洲遊歷後回來寫的。這一年,他剛辭去了段祺瑞內閣的財政部長,退出政壇。《歐遊心影錄》發表於1919年。細節很多,裏面除了他的政治理念外,還寫到了沿途所見的人物風俗。比如說到在法國住在離巴黎二十分鐘火車路程的白魯威,那裏是巴黎人的避暑勝地。但因為他們到的時候是冬天,因此凍得苦不堪言。特別梁先生是廣東人。「我們同住的三五個人,就把白魯威當作一個深山道院。巴黎是絕不去的,客人是一個不見的,鎮日坐在一間方丈把尺的屋子裏頭,傍著一個不生不滅的火爐,圍著一張亦圓亦方的桌子,各人埋頭埋腦做自己的功課,」而在之前「坐了幾千里的鐵路,遊了二十幾個名城,除倫敦外,都沒有一處住過一來復以上。真是走馬看花,疲於奔命。」這些都道出了出遊的苦惱。那時梁啓超已經4 5歲了,人到中年,這樣奔波也確實辛苦。書中的行文還用了一些廣東話,如「通聲氣、鎮日」等。可能是因為梁先生這時已經有疲倦之意,所以整本書也未見有振奮之聲,「十九世紀末,全歐洲社會,都是陰沉沉地一片秋氣。」十年後,梁啓超在北京去世,終年56歲。

    在讀梁先生著作時,總是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他寫作的時候用的是什麼語言?他是廣東人,12歲入廣州學海堂讀書,17歲入萬木草堂,21歲離開廣州到北京。那時廣州的學堂肯定是用的廣東方言。不知道有沒有留下先生講話的錄音,好象在紀念館也沒有看到。按我的想像,肯定是一口濃濃的廣東話口音,還帶着五邑口音。

    在江門的華僑博物院看到梁啓超的一張照片,濃眉大眼,英氣勃勃,眉宇中透出遠大的志向。是他26歲時所拍攝。身上的西裝上還別著一朵襟花。他和他的老師康有為一樣,離開家鄉後為自己遠大的志向奮鬥終身,再也沒有回到故鄉。這也是先生和我們這些離開廣州一周就叫苦連天的芸芸眾生的區別。

    我請教過廣州市第二中學的李穎校長,二中是我的母校。李校長告訴我學海堂是二中的前身,學校現在每年給初一、高一的新生講校史都會從1820年的學海堂講起。梁啓超是同學們的大師兄,也是我的大師兄。他在1885年進學海堂的時候,學海堂是廣州的最高學府。學海堂位於廣州市越秀山的腳下。現在二中門口的路叫應元路。我小時候的家在盤福路,也連著越秀山。所以上學也是步行回校。小時候的應元路兩旁種著紫荊樹,紫荊是亞熱帶城市的樹種,四季開着紫色的花朵。因為學海堂後來改成應元書院,所以門前的路也叫應元路。據史書記載,學海堂的創始人兩廣總督阮元對學海堂選址可謂煞費苦心。三易其地,「初擬於前明南園舊址,略覺湫隘;又擬於城西文瀾書院,以地少風景;最後擬於河南海幢寺旁,亦嫌近市。相視久之,遂定於粵秀山。」也就是現在的越秀山。粵秀山「山半石岩,古木陰翳,綠榕紅棉,交柯接葉。」裏面提到的南園和海幢寺我們都很熟悉。在我的小說《成珠樓記憶》裏也寫到海幢寺,南園則是廣州少有的帶園林的酒家,和泮溪酒家、北園酒家齊名,歷史則比那兩家久遠。

    梁啓超先生赴廣州學海堂讀書的時候,從家鄉新會過來,也要走個兩三天吧。這麼小的孩子,是和書僮一起上路嗎?還是他的父親送他來省城讀書?他家並不是很富裕,估計是他父親送他到廣州城。手裏提著一隻藤箱,手裏還搖著一把新會的特產葵扇。新會出產的葵扇是很有名的,我們小時候人人手裏都拿着一把。因為那時沒有風扇,更別說空調了。一到夏天,大人小孩手裏都搖著一把新會葵扇,靠它消暑。箱子裏會不會有陳皮呢?或者是新會一帶的特產,像醃黃皮之類的。那時的粵秀山上的樹木也和現在差不多,榕樹和木棉,木棉也稱紅棉,盛開時艷麗無比。我工作的單位也在越秀山下,門前就有兩棵碩大的紅棉,一到開花的季節,那些肥大的花朵掉滿一地,總有街坊過來撿。木棉花入藥,廣東人喜歡用它來煲湯去濕。我見過高劍父一張畫粵秀山上的鎮海樓的畫,也是有兩棵高大的紅棉。越秀山是廣州人最喜愛的山,因為在城中,因為有歷史,因為有紅棉。

    梁啓超先生的紀念館由著名建築家莫泊治先生設計,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嶺南園林的特色,又結合了梁先生飲冰室的理念。莫泊治先生也是第一屆梁思成建築獎的獲得者。梁啓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佔據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多萬字,著述宏富。

    因為參觀梁啓超先生的故居,看了梁啓超先生的一本小書,引出了些許的連想和覺悟,藉此也接近了梁先生。願他的智慧之光能驅除我的愚鈍,照亮我心。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讀梁啓超先生《歐遊心影錄》有感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