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5面臨拆村非原居民冀免審查上樓

2015-07-16
来源:香港商报

 

  亦園村的馮伯表示,如果政府要收地發展,希望安置上樓並獲分配相同數量的4間屋。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新界已成為香港城市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政府為解決香港長遠的房屋和發展需要,積極推動新界東北(古洞北)、洪水橋等多個地區發展,6月17日政府就「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簡稱發展規劃)」展開第3階段諮詢,由於發展規劃影響或改變廈村鄉、屏山鄉及屯門的近20條村民和居民生活環境,故當地人士對發展計劃各有不同回響,本刊將一連兩期反映他們的訴求。今期先報道將因發展而面臨滅村的五條非原居民鄉村村民的意見。新界專刊編輯部

  受洪水橋發展規劃影響的五條非原居民鄉村為沙洲里二村、田心新村、亦園村、石蔞尾村及新生新村。村民在上址生活逾半個世紀,受影響者逾1500戶,由於他們在政府或租來的私人土地建屋居住,面臨政府拆村時,沒有議價能力而成為弱勢群體,多數人發出微弱的聲音,希望政府豁免資產審查上樓。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沙洲里二村居民要求安置

  行政上屬廈村鄉的沙洲里二村,住宅區三面被主幹道屏廈路、支線路田廈路及沙洲里路所包圍,村內官地上搭建不同類型棚屋,政府已將之規劃為機構或社區用途(IC),因此棚屋村民將面臨搬遷。現場所見,鐵絲圍網內有一間間用鋅鐵蓋建的木屋,屋與屋之間設置有路燈,鐵絲圍網上有人晾曬的衣衫,有些屋看似空蕩無人居住。元朗民政處在村口設置22戶門牌號碼的居民信箱,相信住戶不會少於22戶。

  在村口,記者遇見準備出村的輕型貨車譚姓司機,他表示,知道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該村居民均居住在官地上,政府規劃收回官地另作其他用途,他個人無法反對,但最低要求政府能安置受影響住戶都可以上樓(公屋),豁免資產審查。

  他不認同將居民劃分為非原居民及原居民,並指出,父輩早年由廣東寶安來到香港居住、生活,只是沒有祖堂、祠堂,他在村裏長大,居住50年之久,雖沒有土地,但在官地上有在政府登記的寮屋,面積近千餘呎,一家四口自住不用交租,發展規劃將改變近半個世紀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上樓還要交屋租,變相收入減少。上樓如果還要資產審查,政府如何安置受影響居民居住。沙洲里二村居民代表司徒求新出席7月2日廈村鄉鄉委會村民和居民代表與政府官員會面的諮詢會,他特別要求非原居民上樓應豁免資產審查。

  田心新村地處青山公路輕鐵鍾屋村站路西側,由過街行人天橋望該村大片露天貨場。走下天橋沿路邊露天貨場向左轉入該村。是次發展規劃受影響非原居民估算有千餘戶,廈村鄉鄉委會副主席、田心村代表陳植良表示,這些居民都是60年代由內地「大逃亡」來港,他們來港後由「零」開始打拚,在工廠打工籌錢在新村租廈村鄉、屏山鄉及錦田鄉業農地開設家畜農場並在此居住,早年政府禁養家畜;「沙士」爆發之後再禁養家禽,原有1500戶居民的後代進城打工並遷居市區,現時仍有千餘戶長者居村中,居民反映希望上樓(公屋)。

  亦園村蕭婆婆士多被迫結束

  行政上屬屯門鄉委會的亦園村,位處發展規劃圖中最南端(鄰近屯門的藍地),該村同樣是非原居民為主居住之地。在村口的安記士多,蕭姓婆婆店主向記者表示,知道發展規劃,但不知政府怎樣安置居民,她和丈夫最低要求能上樓,現在租舖面積過千呎,主要靠賣飲料、雜貨維生,每月營業額雖不過萬元,但加上生果金,子女給的零用錢,日常生活還算可以,如果上樓,士多沒有了,收入少了一半都不止。她憶述,他們都是本地出生的,50年前由九龍搬到該村中居住已有半個世紀,現時他們都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了,本想安度晚年,不想再次搬屋。

  馮伯:住了50年有感情

  在該村村公所內記者見到正在旁觀看打麻雀的馮伯,他表示,在廣東順德生活的他,1961年來港,曾住灣仔,1968年經朋友介紹搬到亦園村,租地6000方呎,建有更亭、儲物室各1間,鴿屋2間,1981年向當年理民府登記註冊,他希望政府安置他們上樓並獲分配4間房。已是80歲的馮伯聽細女講其屋在村尾位置,有可能在發展規劃圖之外時,他表示,如果不搬屋最好,原因在村中居住了50多年有感情,如果被發展規劃都要接受。

  對於2013年進行第2階段諮詢時,有亦園村村民表明「不遷不拆」,要求「村換村」或「原區安置」。

  馮伯表示,村中居民沒有菜園村抗爭的能量,即使菜園村有抗爭能耐,最後還是落得遷村結局。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