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大腸癌

2020-12-06 16:25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可透過調整飲食、多做運動、避免肥胖來防治,及早發現大腸癌對治癒成效也十分關鍵。記者訪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講解如何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預防大腸癌,並指及早進行篩檢的重要性。

 

市民應該及早接受大腸癌檢查,防患於未然。

    在冬季少不了吃火鍋、燒烤,隨時吃多了紅肉、加工食品,但多吃這些食物,隨時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大腸癌是指結腸或直腸內的黏膜增生出瘜肉後轉化而成的癌症,它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在2018年大腸癌有5634宗新症,大腸癌個案數字在十年間提升了近四成。大腸癌雖然發病率高,但若及早發現病徵,則有機會避免形成惡性腫瘤,提高防治成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表示,想減低患癌風險,應保持良好飲食習慣。


大腸癌的成因

    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因素眾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會導致大腸癌,蘇醫生表示:「家族病史、腸道長有瘜肉、年齡增長(90%的大腸癌患者年齡為50歲或以上)都是大腸癌的成因。遺傳因素也會大幅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包括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有這種疾病的人在50歲前患上結腸直腸癌的機會高達93%,又或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約80%患有此病症的人在70歲前患上結腸直腸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並進食大量高脂肪、紅肉和加工肉類等,又或受到生活方式影響,如吸煙、酗酒、缺乏體能活動等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與瘜肉相關 

    九成大腸癌是因大腸瘜肉質變而形成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蘇醫生解釋:「在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便會形成大腸瘜肉。很多時候,瘜肉的初期都是良性的,但有機會隨着時間變大及演變為癌症。大腸瘜肉可以分為三類: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以及具有癌變風險的腺瘤性瘜肉。一般發炎性瘜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患者或會出現肚痛和大便出血等不適症狀;但腺瘤性瘜肉初期未必會出現明顯症狀,癌變的過程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甚至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

50歲以上市民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

及早篩檢 防治腸癌

    大腸癌有什麼初期病徵?蘇醫生表示:「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持續便秘或腹瀉)、腹部絞痛、原因不明的疲倦和疲勞、大便有血或呈黑色、缺乏鐵質、直腸出血、沒有胃口、無故體重下降都是大腸癌常見的症狀。大腸癌病徵很容易被人忽略,例如發現大便出血時,病人以為是生痔瘡而未有理會,因此及早進行篩檢十分重要。」

   大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8歲,但有年輕化趨勢,近年45歲的發病率上升。只有年紀大才會患上大腸癌嗎?蘇醫生解釋:「如有家族病史可能20多歲或30多歲就患有大腸癌。若屬於有腸癌家族史或慢性腸炎的高風險族群,應諮詢醫生意見,在較年輕時便開始進行檢查,檢查次數亦應較為頻密。一般人應該50歲開始篩查。」定期進行檢查十分重要,有效阻止癌前病變,建議年過50歲的人進行定期篩檢,每年一次大便隱血測試及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等。政府也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服務,及早發現並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市民應該避免吃醃製肉類。

每天最少進食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以促進健康。

如何預防大腸癌

   不良飲食習慣如進食大量高脂肪、紅肉和加工肉類等,或纖維攝入量不足,都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蘇醫生表示:「可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每天最少2份水果和3份蔬菜。纖維可促進腸蠕動,讓糞便排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想減低患癌風險,應該少吃紅肉及醃製肉類,減少進食含高鹽分的肉類如火腿、香腸、煙肉等。生活模式上應戒煙、減少飲酒、多做運動,一星期最少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也可留意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BMI應維持18.5至22.9之間,保持健康體重。」只要定期篩檢,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便能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文:Karena、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運動有助促進新陳代謝,消耗熱能,防止脂肪積聚。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