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香港難再工業化?工總說港工業經濟貢獻現未能全面反映

2021-01-26 21:08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人多地少令不少人認為難以發展工業,雖然如此,但是港府在發展工業上也是不遺余力。追溯到2016年施政報告中就已提及「再工業化」。並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投放逾1000億元推動創科發展,其中20億元就是推動「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屢被提及不是沒有原因,在去年疫情爆發初時,口罩短缺引發瘋搶更令本港工業實力問題引市場熱議。雖然坊間在半年間建立過百條本地口罩生產線,由原料生產到口罩製作都在本港完成,也可說明香港工業實力並非薄弱。

 現經濟數據未全面反映港製造業貢獻

 工業總會今日發布的《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中期研究報告顯示,現時的經濟數據未能全面反映產品製造過程中,在香港內外所產生的經濟貢獻。根據研究團隊以內地及香港的數據庫進行分析推算,在2018年,港資廠商在內地創造了約5000億元產值,相當於當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17.6%。

 (工總表示,香港應參考內地、新加坡及台灣等經濟體,修訂統計方法,全面地反映香港工業的價值和影響力,作為制訂「再工業化」藍圖及長遠積效指標的基礎。)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經濟統計中將「製造業」局限于在香港有工廠登記的企業,而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如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品牌管理、檢測、貿易、物流運輸及售后服務等的產值則被整合在總體服務業內,導致公眾無法準確解讀香港工業的經濟貢獻。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指出,香港工業對經濟、就業的重要性可說是頗被低估。長遠而言,香港應參考內地、新加坡及台灣等經濟體,修訂統計方法,包括在服務業中再細分「生產性服務業」行業作統計,因應經濟活動適時更新行業分類,以至收集離岸工業活動的數據等,方能全面地反映香港工業的價值和影響力,作為制訂「再工業化」藍圖及長遠積效指標的基礎。

 鼓勵高增值、智慧化生產線回流香港

 有人質疑香港人工成本高昂,完全沒有競爭優勢,也是近年來不少工業遷址他鄉的主因所在,還有工業用地的不足,根據規劃署數字,本港工業用地僅七平方公里,佔本港已建設土地2.4%,如將工業邨、科學園、貨倉及露天倉也計算在內,佔比亦只有9.6%,其中不少工業用地均為多層式工業大廈,樓底不足也是大型生產線生產的的一大障礙。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去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地少人多,並不是所有工業設備都適合搬來香港,因此港府在推動「再工業化」時,集中鼓勵高增值、智慧化的生產線回流香港。另外,港府亦透過科學園的重建計劃、數碼港的新大樓建設,以及河套區的發展規劃,為「再工業化」和創科產業提供土地配套。

 但他指出,香港始終面對土地不足的限制,故他鼓勵工商界放眼大灣區。他形容道,香港和大灣區各市就好像一同參加接力賽。香港的基礎科研做得好,可以跑第一棒,接著在應用科研、成果轉化和生產就交棒予深圳和其他城市,到了市場推廣、專業服務和上市融資等香港較有優勢的領域,便可由香港重新接棒。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需無縫合作,才能在創科領域取得好成績。

 港在食品製造中成藥產業有發展潛力

(葉中賢)

 葉中賢亦認為,香港在食品製造、中成藥產業具一定發展潛力,因本港的食品製造在東南亞及中國市場享有盛名,對本地消費市場來說是很好的品牌,加上香港的製造技術及品質控制也能給予消費者信心,故有關產業宜于香港製造。另一方面,由於本港免稅,在清關方面也有很多優惠,加上有完善物流配套,在綜合人力及運輸成本后,也適合發展高端電子製造產業。至於未來,尤其因應當下衞生要求提升下,環保回收業將會是重要的本港工業。

 而要促進「再工業化」的其中一個關鍵是人才,葉中賢相信,隨着疫情带動虛擬會議及科技應用需求增,本港將需要更多資訊科技、數據分析、電腦管理及數碼科技營銷方面人才。(香港商報財經微信公號:中環那些事)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