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從阿拉斯加會談看中美關係

2021-03-30 00:52
來源:香港商報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全球矚目的拜登上台後的中美首次「2+2」高層對話,由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外交部長王毅,於3月18日至19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阿拉斯加會談。然而,既未達成任何協議,也沒有共同聲明,過程中更是火爆交鋒、唇槍舌劍。可以預見,未來中美既競爭又抗衡的關係仍會持續,尤其中方對主權與領土的堅持非常強硬,而台灣問題更是雙方交鋒的重點,使得兩岸關係在短期內自然也無法緩解。台灣不少人士看到中美對峙加劇,以為美國將會更挺台灣,其實台灣已進入最危險時刻。

 戰略抗衡已確立

 中美阿拉斯加高層會談劍拔弩張,即使雙方仍將尋求必要的合作,但尖銳的戰略抗衡已然確立。中美強烈抗衡的主因乃雙方實力差距快速縮小,美國憂心而中國自信,中國實力增強,已從仰視世界調整為平視美國,絕不接受美國霸權之下形塑的國際秩序。美國面對中國強勢崛起,愈來愈焦慮不安,乃尋求強力遏制之道。拜登上台後修正所有特朗普的政策,只有對中政策強硬加碼。拜登政府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戰略敵國,新的加強版印太政策尋求牽制中國地緣影響的擴張,想方設法壓制中國科技與經濟的成長,居高臨下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

 前述這些牽制行動均非美國可以獨自達成,而必須廣泛結合盟國。正因如此,在中美會談前,美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遏中」串聯行動,包括:3月12日拜登與澳、日、印度三國領袖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視訊會議,觸及航行自由、南海及東海免於脅迫、朝鮮核武等議題。3月16日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與日本外長、防長在東京舉行「2+2會談」,在共同文件中點名批判中國讓美日同盟與國際社會面臨挑戰。3月18日布林肯、奧斯汀在首爾與韓國外長、防長舉行「2+2會談」,布林肯再度點名抨擊中國。換言之,拜登政府已毫不掩飾其對中國的抗衡心態。無怪乎,中方認為這是美國的層層算計,拉幫結派對中施壓。

 美國升高對抗層次

 其實,中方為了促成此次與美會談,遷就美方同意在阿拉斯加會談,也同意美方主導會議與媒體的安排。不料會談舉行前,美方宣布對包括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24名中國和香港特區高官進行金融制裁,被中方認為是故意給下馬威;再加上奧斯汀訪問印度,及宣布中國科技公司管制名單,正在體現美方建構對中國包圍網的意圖,難怪楊潔篪的長篇開場,顯然就是針對美方的先聲奪人,強烈表達中方的嚴重不滿。中方強勢以對,顯現的不只是要對中國人民做交代,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告知與宣示,在經過特朗普的政經軍圍堵及新冠疫情的考驗後,中美實力差距已有所消長。

 尤有甚者,美方建構的對中國包圍網,將衝突與管制點置於印太區域,或中國的前院,從東海、台海,到南海等。對中國包圍網的盲點與困境在於其落實的執行力,美國的盟國同床異夢早已不是秘密。而中國也今非昔比,中國外交隱含縝密的內外計劃,亞洲經濟整合下各國與中國經濟將益形密切。例如在美日「2+2」會議聲明中,第二段火力全開指摘中國各項擴張性作為,但日本政府卻低調處理,顯然日本不願當美國的「抗中」急先鋒,更不願引發中國的強力反彈;至於在美韓「2+2會談」,布林肯在會後共同記者會攻擊中國一再違反承諾導致破壞印太安全,韓方則克制不願附和,並堅持不在共同聲明中提到中國,以免美韓軍事同盟成為「反中」前線。

 雖存分歧但有合作

 基本上,美方以西方價值觀與同盟為號召來促成「合縱」圍堵中國,中國則以不干涉內政的價值與利益為誘因來進行「連橫」的合作並反制美方。美方在此次對中會談以高姿態將涉及中國主權領土的台港疆等議題納入議程,在高姿態取得優勢地位的同時,美方又放話降低會談的重要性,表示阿拉斯加會談只是「一次性」會議,主要在「盤點」雙邊關係,會後沒有共同聲明,也沒有重大宣布,可見美方為此次會談設定對抗性的氛圍,注定會議不容易有圓滿的結局。儘管中美都頗有情緒,但雙方仍繼續第二、第三場的議程,體現雙方仍能自我克制,以理性方式處理分歧。閉門後的會議氛圍平靜,對話有實質內容、嚴肅而直接。布林肯表示,雙方在伊朗、朝鮮、阿富汗和氣候變遷等有利益交集,取得某些進展。楊潔篪則指出,雙方雖存有分歧,但此次戰略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有益的。可見此次中美會談,堪稱有分歧摩擦、也有共識,但衝突仍大於合作。

 總之,此次會談對於中美關係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雙方均提出對外原則及重要議題的看法,雖不能說服對方,但至少了解彼此的政策底線,有些議題甚至還有利益交集,可稱難能可貴。尤其,台灣議題搬上美方開場白,但中方主談的言詞,直接宣示中方對美干涉中國內政之不滿。儘管拜登上台,與特朗普的作風顯有不同,但中國加速邁向強國的目標會改變,美國「遏中」確保世界獨霸的政策也不會改變;而蔡英文當局「聯美抗中謀獨」的路線不會改變。在此情況下,台灣倚美愈密切,中美較勁角力就愈激烈,兩岸關係隨之愈緊張,甚至可能導致衝突更加激化,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事。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